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体制突围”

熊丙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9日   03 版)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北京晨报8月18日)

    饶毅教授说得不错,他之前以及在候选院士期间的表现,其实早已注定他很难通过第一轮。甚至可以说,他犯了候选院士的大忌——居然在候选院士的“紧要关头”,还一如既往撰文批评国内的科研体制。去年9月,他与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联合在《科学》上发表文章,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指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他在题为《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文中尖锐提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换在其他院士候选人身上,此时该是团队忙着运作公关的时候,对于“敏感”的话题尽量回避,就是发言,也都是要投领导们所好的。

    然而,饶毅教授以这种方式断绝了当选院士的后路,却赢得了自己的出路。他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拯救岌岌可危的中国学术公信力。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其一,学者们一边认为科研体制、学术考核体系不合理,一边却亲身参与跑课题、搞社交学术、公关学术与圈子学术,制造“垃圾”论文与成果,以获得课题以及应付各种评估、评价,对此,普遍的解释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家是制度的“受害者”;包括院士评选,近年来也充斥着各种拉票的丑闻。其二,对于教育与学术问题,学者们在“私下”里、饭桌上有不少意见,鞭辟入里,可是,在公开场合,却很少发表意见,保持沉默,还有的则大唱赞歌。

    我国教育与学术的公信力,教育与学术的尊严,因这两种现象的蔓延,越来越式微。在这两种现象中,知识分子们的形象跌到谷底,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操守与尊严,已然把教育与学术,作为了谋利的工具,为追求利益,几近不择手段。而更可悲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堕落、迷失,但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环境和制度的问题,因此,心安理得地继续堕落和迷失。

    一种“劣币逐良币”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已经在我们周围枝繁叶茂,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中,坚持学术理想者,已经凤毛麟角——一名学者,如果坚持只写高质量的论文,不炮制、拼凑毫无学术价值的图书、成果,他很可能迅速地因为考核不合格,被学校扫地出门;如果他对教育体制、学术体制公开表示不满,揭露其中的弊端,也会很快从各种课题名单中消失。反而是那些不图质量,只求数量,善于包装、运作,走上层路线,讨好领导者,很快就成为“学术红人”,获得各种学术好处,拥有各种学术头衔。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就不难理解,为何举报学术不端者会被边缘、被打击,而被举报者,却往往毫发无损,继续风光;也不难理解,近年来高校引进的海归人士,比国内学者还懂得运作、包装,他们并没有带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倒是如鱼得水地融入体制——学术的圣殿,已变为逐利者的乐园。

    对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术制度,普遍的共识是,应该彻底改革,建立以教育、学术为本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恢复、重塑教育的尊严、学术的尊严。就院士评审而言,应该与各种利益、待遇脱钩。然而,当制度的“受害者”们坦然地享受这种制度带来的各种利益好处、自我高度“体制化”之后,建立新制度,就面临巨大的阻力。观察现今的大学、科研院所,从各级领导,再到院士、当红学者、博导、教授,其实都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怎样突围,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术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人们自然期待自上而下的系统改革,但这种期待,往往变为集体不作为的犬儒主义,对改革,普遍持有等待、观望,甚至事不关己的态度。推进改革、建立新的制度,需要的是知识分子的担当,这也可以说是重塑知识分子形象的出路。在这方面,饶毅教授的作为,可以说是起着一种表率作用,这就是在体制中,坚守自己的底线,同时,敢于发表自己对不合理的制度的意见,向公众推广、普及基本的教育常识和学术常识。这是比苟且地当一个院士,更有价值的事。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院士制度的弊端,早有不少人士撰文批评,认为其是行政学术、等级学术的根源所在,不利于自由平等的学术环境构建,甚至有取消院士评审的呼声,笔者也曾撰文,建议针对当下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实行学术休克疗法,暂停所谓院士评审。但是,每轮院士评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都会上演院士评审争夺战,为了这终身的、与各种利益挂钩的学术头衔,上演各种学术荒诞剧。在这快速行驶的利益战车上,没人敢跳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良知的教授主动退出这一评审,将会引起社会对这一学术制度的反思,甚至成为启动其改革的力量。饶毅教授可谓是跳下来的第一人——须知,不少人是经过多次申报才最终当选院士的,饶毅应该知道,自己稍微忍忍,投他人所好一些,做出积极融入体制的姿态,此次不成功,以后成功的机会还多的是。但他说,“有些人妥协一小步,之后就会步步妥协了,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点出的正是很多学者的蜕变之路。

    虽然个体的努力十分有限,且这种努力,极有可能被各种因素扼杀,然而,持之以恒的个体努力,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体努力,这是推进制度改革的希望和力量所在。

打工子弟学校怎么办?北京上海比比看!
一个人的“体制突围”
安徽两所省示范高中被“摘牌”
清华新生中西部生源增多
中科大新生报到先去宿舍“吹空调”
数字化中科院初步建成
中西部英语教师可能“两年赶上外教”
英语学习进入3.0时代
2011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在上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