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先生:
最近常听大家在谈论中国经济很可能会“硬着陆”,请问什么是“硬着陆” ?到底是“硬着陆”好还是“软着陆”好呢?
读者 李大陆
“硬着陆”和“软着陆”是一种形容和比喻。“硬着陆”指国民经济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的急剧回落。“软着陆”则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到适度增长区间。
那么,到底是“硬着陆”好还是“软着陆”好呢?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两种情况的“硬着陆”
“硬着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运行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现象,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使然。经济运行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现象是指经过一段快速发展之后市场本身的调整和收缩,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经济周期中的萧条、复苏、高涨、危机中的危机阶段。通常,快速发展时形成巨大的泡沫和产能过剩,在某一时刻会突然泡沫破灭。
凯恩斯对此作过形象的描述:“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这就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自我调节的“硬着陆”。
这种“硬着陆”对于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有着积极作用:①强制性地挤出经济快速发展时的泡沫。②强制性地淘汰落后,特别是淘汰过剩的落后产能,激励创新,再一次占领市场时必须是先进的。这同时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③强制性地破产、兼并和重组,使资源实现更有效的配置。所有这些,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几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对于此类“硬着陆”,正确的态度是“顺应”和“借势”。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的表现。韩国借机改革其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暗箱操作,肢解和重组了个别企业集团。韩国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减少政府规制,让市场起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经济的“硬着陆”促成了韩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使韩国经济有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另一种“硬着陆”则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而产生的经济急剧滑落。例如花钱买速度,致使国民经济急剧扩张、大大超过其潜在的增长能力,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采取“急刹车”出现的“全面紧缩”,会形成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或者说出现大起大落。这种大起大落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当而形成。过度热衷于宏观调控的体制通常容易产生大起大落。
我认为,中国在目前这一轮经济调整中确实存在“硬着陆”的可能性,原因在于面对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中国政府紧急出手,实行了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外需受到很大冲击,内需中的消费一时又难以启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投资,靠新的在建项目支撑的。这样的宏观政策,一方面推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形成高企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又实行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按理一旦收紧银根,在建项目收缩,中国经济就会“硬着陆”。但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硬着陆”不是什么好事,一旦经济下滑,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救助措施,加之中国国有企业难以破产重组,经常会出现经济快速发展时是这些企业,经济萧条时还是这些企业的现象。所以,中国经济在实际上又很难“硬着陆”。
软着陆”也有两种情况
当然,“软着陆”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即经济的波动幅度不大,市场的自我调节使其回落到一个适度的空间。
另一种“软着陆”是市场的自我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得比较好,宏观经济政策未雨绸缪,提早着手于一定的微调,使经济增长比较温和地摆动在一定的区间。这种宏观经济政策通常着重于平等竞争环境的创造,而不是大幅度的直接干预。
我以为有时“软着陆”也未必是好事。比如,日本和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形成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作为一个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2%的国家,其地产价值一度占世界总产值的40%,给人的感觉似乎要把整个美国买下来。但日本经济的泡沫并没有突然破裂。在接下来的20年里,地产价格以每年7%的速度下滑,累计降幅达80%,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破产现象,这就是典型的“软着陆”。
“软着陆”使日本地产价格经历了20年的滞胀,拖累了日本经济。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与2001年互联网破灭相关。当时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的时间很短,实际上只有一个季度,原因在于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地产进而刺激美国经济,阻击衰退,但代价是美国次贷危机这种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衰退显现。
所以,说到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不是“硬着陆”或“软着陆”的问题,而是建立和完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包括市场和政府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符合市场规则的作用之下,该硬就硬,该软则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