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常见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与农药为伴”,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很多地区农药残留检测形同虚设,从产地到批发市场再到菜市场,没有任何农残检测。(《新华日报》8月24日)
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想想我们天天吃一些残留农药的蔬菜,能不恶心、心悸吗!日积月累,身体若说不被毒害或者诱发疾病,恐怕是一个自我安慰的“神话”。
怪农民吗?恐怕理由不充分。蔬菜生长乏劲,就要施肥;蔬菜生病、生虫,就要喷药;瓜果熟了,就要出售。若说科学种植、用药,他们鲜有这样的科学素质;若说遵从社会公德,种菜应该少喷农药,他们也没有那么“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们要致富、要改善生活,“挣钱才是硬道理”。种菜不施肥、不喷药,就意味着要赔本,做这样的“傻事”,农民肯定不会自觉自愿。
怪基层监管部门吗?从理论上讲,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监管,阻击含有农药残留的“问题蔬菜”进入市场。但是,面对市场化了的农贸市场、星星点点的个体农户,即便想管也“管不住”、“管不全”。基层监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也相当匮乏,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县里面1年能过来检测1至2次就不错”的农残检测,至多算是一种象征,根本谈不上什么监管。
责备公众对食品安全要求低、心甘情愿让自己的生命“卑贱”吗?当然更不是。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的泛滥,以及含有农药残留的蔬菜从田间到餐桌一路“绿灯”,一直深恶痛绝。多年来,公众在吁求、媒体在呐喊,希望的就是我们吃得起码要安全!
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首先,多年来,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民生,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诸如食品安全、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很少能引起一些地方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其二,一些地方的行政管理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在市场监管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第三,农村、农业现有的自由、分散、个体式的种植模式,必然导致市场监管难这一尴尬现象。
单纯指责菜农的“无德”、基层监管部门的缺位和无为是毫无用处的。“问题蔬菜”去毒呼唤“顶层设计”,枝枝丫丫的修补,对摒弃蔬菜农药残留毫无用处。一是从宏观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实行有组织的合作制生产,改变现在的分散种植模式等。这样有利于倡导科学种植,加强农药残留监管,确保市民“菜篮子”丰盛且绿色环保。二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学会科学种植、施药。还要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弥补菜农的经济损失。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添人力和先进检测设备,建立完善监管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无人管、无法管的局面。
人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人。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谈啥发展、健康和幸福?毕竟人的身体不是百毒不侵的。
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