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
这篇人物通讯,不是罗列张海迪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而是针对当时青年的思想实际,剖析了她人生观的形成,展示她的人生之路。还用很大篇幅写了她的自杀,突破了过去对先进人物报道的框框,反映了人物的真实面貌。
——青玉案(河南信阳)
评《第三次解放——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考察报告》
时隔多年,我们已经有足够的事实佐证这次“民工潮”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得不感叹媒体的敏锐和勇敢,愿我们也能如此睿智、谦虚、牢记理想。
——Alyssa(外交学院)
评《万里南沙我昆仑》
生在海军家庭,这篇军旅报道却如此感动我。这群守岛汉子,随时面对肉体牺牲和精神崩溃,但就是这一群人,把菜圃排列成祖国省份的形状,让长江边的万年青生根,为战友筹备婚礼,坚强中不乏柔情。这篇1995年的作品预示着:最震撼人的,唯有真实。
——我想养一只刺猬
评《北京最后的粪桶》
我们已用了太多的视线去仰望名人,却找不到自己精神的轨迹。这个世界里生活了太多的普通人,他们在自家的镜子面前表演着喜怒哀乐,把镜子从房间里抬到街头也是要紧的。而《冰点》就是这样一面抬到街头的“镜子”。
——慕小烟(苏州大学)
评《马加爵: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失败》
记者的笔带我们走进了马加爵的内心深处,提问环环相扣,把采访对象的心理丰满完整地重塑出来。报道是客观的,即便是死刑犯,也有善的一面,也有无辜、不幸、值得惋惜的地方。这大概就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潘艺(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