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金奖及其背后的故事

——辽宁省营口市盖州辽剧团探索与追求之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30日   04 版)

    2010年9月29日,无论对于营口的辽剧团人,还是对于全体盖州人来说,都是个值得永远记住的喜庆日子。

    这一天,是辽剧团捧着沉甸甸的“金奖”从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载誉归来的日子,也是继辽剧团5月29日赴上海世博会参加文艺展演之后,又一个载入盖州文化发展史册的重要历史时刻。

    其实,在这金奖背后,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地方戏,在大舞台上,辽剧为盖州、为辽宁争得了荣誉;在小舞台上,辽剧又为新农村建设唱响了主旋律,成为丰富农村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全省“双服务”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服务队伍的荣誉中,饱含着他们“抓精品、排好戏、出人才、兴辽剧”的信念,更饱含着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执著与“风雨无阻、服务基层”的艰辛。

    信念——让辽剧走向世界

    辽剧原称辽南剧,是辽宁省唯一的地方戏种。辽剧脱胎于辽南皮影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历经五十余载,经几代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刻苦研究和努力实践,无论是从文本的编排、唱腔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从音乐的融会贯通、乐队的编制与配备,都取得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2002年,省文化厅决定将“辽南戏”改名为“辽剧”,市辽南剧团也更名为市辽剧团,成为辽剧院团的唯一代表。辽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方面,其唱腔丰富,曲调细腻、委婉、优美动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地方音乐色彩。

    几代辽剧人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让辽剧走出盖州,走向全省、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这种追求和信念,在这一代辽剧人的努力中成为现实。

    2010年4月,当辽剧团接到省文化厅下达的让剧团代表辽宁地方戏参展上海世博会的通知后,演员们不禁雀跃欢呼,因为这次机会不仅会让辽剧走出盖州,更将让辽剧走向世界。此时距离展演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该以怎样的精彩演出,给世界以艺术的展示?欣喜过后,辽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立刻进入到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经过精心研究,最终选定了《拜庙》、《盗库银》、《梁山除霸》、《挑女婿》、《龙凤镜》、《逼嫁杀店》等6出精品折子戏参加展演。为了确保演出成功不出纰漏,排练期间剧团演职人员每天起早贪黑,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练戏。5月28日晚22时,辽剧团赴上海世博会演出团抵达上海。不顾舟车劳顿的演职人员马上开始连夜装台,为第二天的正式演出做准备。在参演的5天时间里,剧团共演出折子戏20场,观众达3万余人次。当在舞台上听着如潮的掌声和阵阵喝彩时,剧团的演员们完全忘记了疲惫,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世界认识辽剧,让世界认识盖州!

    收获——把金奖捧回盖州

    在上海世博会演出成功归来后,剧团的演职人员来不及歇息,就开始投入到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参展的紧张准备工作中。6月20日,省文化厅领导偕全国著名导演刘希廷为我市送来了参展的辽剧剧本《回家》,并对辽剧团实地排演进行调研指导。排练期间,在刘希廷这位以严师著称的导演指导下,全体演员克服天气炎热、训练时间集中等诸多困难,进行高强度的练习。从分脚本到背台词,从说唱台词到走台步,从单兵教练到全剧组合,本该用时一、二年才能完成的剧目编排工作,仅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辛勤的汗水换来骄人的成绩,在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上,辽剧《回家》以平实的表现手法,情真意切的表演形式,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体现了互助、奉献的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举夺魁,荣获金奖。辽剧团成为营口地区在省艺术节上荣获金奖的首个单位。

    这是盖州的又一个至高荣誉。在辽剧团凯旋后的汇报演出时,盖州市委领导充满深情地赞许道:“辽剧团在省里取得的这个历史性成绩,令人欣慰。”

    这是盖州文化界一个圆梦的收获。得悉辽剧《回家》获金奖,市文体局领导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着心中抑制不住的感动:“辽剧终于演出回家了,金色的奖牌沉甸甸……辽宁是辽剧的家,盖州是辽剧的源……”

    是啊,为了这个荣誉,多少代辽剧人毕生奉献;为了圆这个梦,多少代辽剧人传承创新。而今,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事业,辽剧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这荣誉终于实至名归,这梦终于圆了!

    执著——为百姓奉献精品

    荣誉是至高的追求,圆梦是至高的境界。然而,素常岁月,体现在辽剧人身上的,则是为百姓竭诚服务、奉献精品的执著。

    把民族文艺献给观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辽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心愿。他们主动走出去,深入乡镇、企业、部队、学校、敬老院,送戏上门。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每年坚持下乡演出近百场。丰收时节,农村百姓能够欣赏到他们精彩的演出;节庆、庙会上,农村百姓能够听到正宗的辽南皮影腔调;农闲时节,综艺演出、歌舞晚会更为农村百姓带去欢乐。没有演出服装,他们自己筹钱制作;没有流动演出舞台车,他们自制了组合式流动演出舞台。有时下乡演出走山路,笨重的舞台在车上左摇右摆,有时吓得演员们高声叫喊。有一次,辽剧团在高屯镇方家沟村演出,遇到了暴风雨,当时流动舞台搭在了山坡上,大风就要把舞台掀翻,团长王晓敏果断命令拆舞台,大家一齐在泥地里开始了奋战,近60岁的办公室主任王景安腿踩进了泥淖,一下陷到大腿根,好不容易拔出来后,还和大家一起拆卸舞台,保证了安全。还有一次,辽剧团在黄土岭演出时遇到了暴风雨,青年演员们像抗洪抢险一样,从雨水中抢救服装箱,使演出服装免受损失。就这样,风雨春秋,不变的是他们对农民演出的心意,不改的是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情怀。

    敬业——展辽剧团队风采

    在团长王晓敏的带领下,辽剧团演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团上下拧成一股绳,为搞好演出加油,为发展辽剧出力。辽剧团每到一地演出,都把敬业的精神带给当地的观众,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有几次,演出中途下雨,剧团担心百姓挨雨浇,想中止演出,待雨停后继续演,但百姓硬是不走,有的打着伞,有的干脆就站在雨中。百姓的热情感动着剧团的每一名演员,他们演得更加认真、更加起劲了。百姓给了他们最好的评价:舞台气派,阵容整齐,演员年轻漂亮,演出认真、质量高。尽管演出很累,得到百姓这样的口碑,每一名演员都很知足。

    团长王晓敏有晕车的老毛病,一次带团赴乡下演出,到达目的地一下车,王晓敏一头栽倒在地,门牙都磕活动了一个,可她并没有去医院,只是漱漱口,然后坚持坐镇指挥到演出结束。有一次在乡下演出,当天气温高达30℃,剧团主要演员王丽丽上午在《杨八姐游春》中饰佘太君,中暑昏倒在台上,大家把她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治疗,下午她拔下氧气,又坚持回剧组上台演出。用她自己的话说,“戏报都报出去了,不能因为我让老百姓看不上戏。” 还有一次在北海演出,前一天晚上,参加《梁山除霸》剧目演出的武旦演员朱晓霞患了急性肠炎,可第二天她还是坚持演出,演出时她大汗淋漓,演出完毕脱下戏服时,戏服都已经湿透了。正是有了演员们这可贵的团结、敬业与奉献,辽剧团的名声才越传越高、越传越远。

    辽剧团的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精神动力,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辽剧,认识了辽剧团。精神产品变成物质财富,也达到了“以文养文”、“以戏养戏”的目的。其实,他们的舞台也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全国精品折子戏展演、庆奥运演出、世博会演出、望儿山母亲节演出,以及营口市、盖州市春节联欢晚会,他们都“拉得出,打得赢,叫得响”,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农民地方小戏调演也获得金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这支队伍,盖州文化的繁荣需要这支队伍。我们期待着这支队伍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我们期待着辽剧走得更高、更远……

    (文英)

    本版照片均为辽剧团参加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和上海世博会文艺展演剧照,由剧团提供。

金奖及其背后的故事
盖州市辽剧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