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盖州市辽剧团的前世今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30日   04 版)

    盖州市辽剧团是一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专业剧团,该团在经费紧张、演出设备陈旧、演出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正确方向,自找出路,谋求发展,面向群众,贴近生活,常年坚持演出,为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辽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历史沿革

    辽剧是在辽南地区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代表辽宁省唯一的地方戏曲。它唱腔优美,委婉动听,已形成符合戏曲程式化的独特风格,并自成体系;它行当齐全,基本功扎实,雅俗共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皮影戏在辽宁十分活跃。盖县的皮影艺人尝试性用真人代替影人、用舞台代替影窗、用真嗓代替假嗓、用皮影曲调排演了几出小戏,立刻引起轰动,各村争相学演。随后,盖县文化馆用影调移植了古装戏《小拜年》,参加了“辽宁省第一届农民业余艺术汇演”,获优秀节目奖。

    1959年,盖县正式成立了国营专业剧团,定名为“盖平县影调剧团”,从此步入专业轨道。1960年,省委领导到盖县视察并观看了演出,随后派出了专家组赴盖县考察,认定了这一剧种的强大生命力。省委决定将该剧种作为该省的地方剧种,全面接管了盖县剧团,定名为“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暂由盖县代管。省委又派出了庞大的专家工作组赴盖县,进行了研究、开发、创作、培训,使演员的艺术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1961年将该团调入省城沈阳。1980年,盖县根据形势的发展,再次成立了“盖县辽南剧团”,由原县评剧团的骨干和新招收的演员组成,定编50人。

    1984年,省委决定将省辽南剧团撤消,全部编制用于组建辽宁交响乐团,并将辽南戏的发展工作交于盖县辽南剧团。

    在此期间,盖县的辽南剧团在地方十分活跃,他们排演了10余台优秀剧目,常年下乡演出,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1992年,省文化厅与营口市政府研究决定,在营口戏校招收一批辽南戏专业学员班,学制为5年。1997年,44名辽南戏专业中专毕业生全部分配到盖州市辽南剧团。2002年,省文化厅调该团进省参加展演,同时将“辽南戏”改名为“辽剧”,“盖州市辽南剧团”更名为“盖州市辽剧团”。著名艺术家李默然当场题词“辽剧花绽放,艺苑飘奇香”。

    二、剧团现状

    盖州市辽剧团现坐落在盖州市区,有瓦房25间(包括排练室、办公室、宿舍等),占地480平方米,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50人,在岗65人。人员结构分新、老两部分,老同志34人是1980年建团时的在编人员,新同志31人是由营口市戏校分配来的中专毕业生。全团领导班子5人,有高级职称演员4名、中级职称演员21名,党员26名,共青团员11名。

    近年来,剧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显示了极强的凝聚力。当前,全团群情高涨,上下拧成一股绳,为搞好演出加油,为发展辽剧出力,形成了团结和谐、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常年的下乡演出无人叫苦,繁重的装台、卸台劳动无人喊累,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感人事迹举不胜举。一些原来离团“走穴”的演员,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这个集体,全团人员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该团2003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县级剧团;2005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营口市“文化三下乡”先进单位;2010年初又被省文化厅评为辽宁省“双服务”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在艺术生产上,该团秉承“练好功、排好戏、出人才、兴辽剧”的宗旨,在创作上坚持创作、移植、改编三条腿走路,排演了10余个大型剧目,组织了20余台戏曲、歌舞晚会,常年坚持到农村乡镇、企业、部队、学校、敬老院演出,深入到农村的边远地区和各个角落,每年演出百余场,把具有艺术特色和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各种节目奉献给观众。

    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1989年,排演的辽剧《三十五年荒唐梦》获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戏曲节目展演大赛金奖;1992年排演的现代剧《半庙沟》获省第二届艺术节剧目银奖和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设计奖;1995年省第三届艺术节由该团戏校毕业生全体学员参加,他们演出的《龙凤镜》、《逼嫁》、《梁山除霸》辽南戏专场获得特别奖;1996年1月,《梁山除霸》剧目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了1996年春节戏曲晚会《春来了》的演出,开创了营口地区文艺团体到中央电视台演出的先河;同年,《辽南戏专场》参加了辽宁省7台新剧目的进京展演,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特别奖。文化部召开了研讨会,在京的许多专家和艺术家都盛赞辽剧剧种的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唱腔优美,全体学员的演技出色,满台青春、满台朝气,并呼吁辽宁省一定要把辽剧搞上去;1998年,他们排演的《三女抢板》获省第四届艺术节剧目银奖,多人获优秀表演奖、优秀作曲奖、优秀绘景奖;2001年,省第五届艺术节,他们排演的《望儿山》获剧目银奖,多人获优秀表演奖、优秀作曲奖、表演奖、编剧奖、化妆设计奖、道具设计奖、配器奖等;2002年,该团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戏曲精品折子戏展演暨青年演员大奖赛。青年演员周春秀在《望儿山——拜庙》中演出成功,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三等奖。经过了长期的演出实践,演员的艺术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营口戏校的毕业生,他们正值黄金时期,年轻有为,扮相俊美,基本功扎实,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在各个剧目中挑起大梁,成为了剧团的业务骨干,为辽剧保存了发展的火种。

    三、剧团未来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剧团领导危机感日渐强烈。县级财政的拨款只能维持演员的部分工资,没有充足的业务经费,缺乏艺术发展后劲,难以适应新形式下辽剧的发展需要。由于资金匮乏,致使该团条件简陋,设备老化,灯光音响短缺,服装、道具、乐器无力更新,下乡演出运输和舞台装饰更为困难,剧团创作力量薄弱,艺术生产中的编剧、导演、音乐都需要请省里专家完成,辽剧的发展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

    困难面前,他们不等不靠。2003年新班子组建后,在现任团长王晓敏的带领下,该团励精图治,迎接挑战,自寻出路,自我发展。继2008年参加辽宁省农民地方小戏调演获金奖后,2010年9月29日,辽剧团参加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回家》获辽宁省第二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优秀剧目奖。辽剧团于5月27日赴上海世博会,参加5月29日至6月2日辽宁文化活动周。辽剧团精心排练了《拜庙》、《盗库银》、《梁山除霸》、《挑女婿》、《龙凤镜》、《逼嫁杀店》等6出折子戏,辽剧团每天演出4场,共演出5天计20场,观众达3万余人,许多媒体也到现场作了采访报道。

    这些荣誉中,饱含着他们“抓精品、拍好戏、出人才、兴辽剧”的信念,更饱含着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执著与“风雨无阻、服务基层”的艰辛。

    他们的奋斗并不孤独。辽宁省文化厅将剧团更名为辽剧团后,从1997年到2001年,每年拨给15万元经费。营口市财政局曾于2006年拨付10万元作为剧团业务活动经费,并从2008年起每年拨付10万元业务活动经费。该团的工作也得到了盖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长曾到剧团现场办公,2005年经盖州市委、市政府同意,解决了青年演员的编制问题,财政每年给剧团拨款20万元,解决人员工资问题,与此同时,又将财政负责的剧团人员工资比例由30%提高到60%,2008年初又提高到现在的70%,现在还拟将辽剧团迁入新建的盖州市文化博览中心。

    辽剧团,正以她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灿烂的前世今生。

金奖及其背后的故事
盖州市辽剧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