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绿色安全农产品的产业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怎样更惠民?”这些等待答案的问题,是南京板桥生态园区的农户和甘肃武山县咀头乡的群众提出来的。今年暑期,复旦大学和上海政法学院的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他们的实践征程。
团上海市委从2009年开始举办“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要求大学生在“三下乡”过程中带着问题投身社会,开展实践。
基层调研:想群众之所想
“知行杯”品牌的第一要义就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强调问题导向。今年暑期,团上海市委积极落实团中央基层需求调研的要求,更注重“需求出团队”。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让实践服务更有针对性。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小赵和她的团队受普陀区某社区邀请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这次成功让小赵的团队有了更深入的设想:既然居民有这方面的需求,为何我们不继续拓展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化设想为行动,深入走访多个社区,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开展了近20场宣讲、培训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群众需求引领实践方向,项目实施起来也更有效率了。同济大学的汪洁同学告诉我们,以前去支教都是教小孩子,现在了解到农村更缺乏的是师资。“我们及时调整了实践目标和战略,转而培训当地中小学英语教师。”回忆起实践的日子,“星火”云南支教团的成员们不禁感叹:“纠正已经成形的错误发音比从头学起更难。但是那儿的老师学得特别认真、特别刻苦。看看他们,自己学习上的那些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教学相长,大学生们已分不清谁给予谁更多。
玩转微博:新“武器”新实践
“在活动的过程中,不管是拒绝还是鼓励,都是我们成长的动力。”这是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社区医疗调研服务团7月31日发的一条微博。
在团中央的号召下,“知行杯”大赛今年开通了社会实践的微博群,实时播报实践进展和点滴感受,还发起话题讨论。其中“红色故事”收获红色回忆,“感悟知行”记录实践进程,“酸甜苦辣”交流实践心声,特别有意思的是“你知道吗”话题,把各个团队最新学到的知识发到微博上,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一时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知行杯”大赛在微博上倡导“微公益”理念,呼吁大学生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把祝福送到了孩子们身边,把温暖送到他们心里。复旦大学的新闻系团队还别出心裁,致力于打造上海首个“新生代打工者媒体俱乐部”,开通了微博、博客、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引导新生代打工者关注和利用自己身边的媒介资源。
体验:从“知行合一”到“知易行难”
“知行杯”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让大学生们尝到了知识的甜头。同济大学的许蓉同学带领她的团队调研上海市防灾绿地现状,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规划设想,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上海理工大学包达涵同学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知行杯”大赛了,去年他的团队针对沿街商铺招牌的管理提出了优化建议,被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采纳。同学们信心倍增,今年他们又在该局景观中心的指导下拓展项目内容,进一步开展户外广告监管系统调查研究。包达涵说:“以前感觉这些事儿跟我没什么关系,现在特强烈地觉得自己也是社会一分子,而且逐渐学会了多角度观察剖析现象,体验到知易行难。”
团上海市委开展“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三年来,项目越来越聚焦社会热点,以民生问题为实践课题成为同学们的最爱。今年的“知行杯项目”有的关注食品安全现状;有的聚焦“公交优先”战略的实现;有的研究抗生素滥用问题。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行杯’大赛探索搭建学校和社会的衔接机制,是我们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传统阵地上的新探索。”
本报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