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等学者和60位律师在石家庄召开研讨会,在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之际,再次就聂树斌一案进行讨论,并签署呼吁书,要求法院尽快启动聂树斌案再审程序。(人民网9月14日)
聂树斌案估计在不少人印象中已淡化了。1994年,聂树斌因被怀疑奸杀女工康某被抓,不久后被判处并执行死刑。2005年,逃犯王书金被抓获,王书金承认自己是奸杀康某的凶手。“一案两凶”让聂树斌冤杀案浮出水面。然而,多年过去,其间聂树斌的家人不断申诉,要求给一个交待,最高人民法院也曾答复聂树斌亲属的申诉请求,称由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处理,但直至今日,案件仍没有定论。
聂树斌不在人世很多年了,有没有杀人,如今已有定论。如果背负巨大的冤屈而死去,他的灵魂至今也得不到安息。而聂树斌留给亲人的,是长久的折磨。失去亲人,即便是聂树斌当时被戴上“杀人犯”的帽子,对于亲人来说,都是难以弥合的痛。杀人者另有其人,聂树斌被冤杀而带来的委屈打击,对亲人更是不能承受之重。无论对于聂树斌,还是对其亲人,案件久拖不决,都是天大的不公平。
而“一案两凶”的奇案,如果没有一个结论,恐怕是一个大笑话。这个笑话长期存在,让司法机关蒙羞,让法律蒙羞。背负这么大的羞辱,喊“依法治国”何来自信,称“司法为民”何来底气?然而,有关方面就这么赖着不动。案件为什么没有结果,官方没有答案,民众只能推理——如果聂树斌案的判决得到正式更正,很多人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因为错案成立,法律将依程度不同,处理相关责任人,或责令作出检查,或通报批评,或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这就不难理解,聂树斌母亲的多次再审之请,都遭刁难。从2005年3月起,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一直没有停止申诉,但河北省高院一度拒绝她的申诉,理由是张拿不来儿子的死刑判决书。这个理由十分荒唐:聂树斌从被判死刑到被处决,家人始终就没有看到判决书,当然找不出判决书。而聂树斌的代理律师向河北省高院审监庭提出“收集、调取证据”申请,很长时间里得到的答案也是“需要审委会研究”。
只要聂树斌案一天没有结果,追责也就提不上日程。而拖延再审,无疑会淡化案件影响。随着时间的远去,随着新的法律热点不断出现,聂树斌案渐渐会让人不再关注。当社会已遗忘这件事,只剩下聂树斌的家人孤独战斗时,不了了之的处理结果也就有了可能。
事实上,确有很多人对聂树斌案的记忆已不再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他们对这种严重伤害法治、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事件,不会放弃追究。他们可能一直在关注和推动事件的进展,众多学者和律师在石家庄召开研讨会并联名呼吁,就是证明。
在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对法治的强烈热情和执著追求。他们不是为自己的私事而奔走呼吁,他们是在与破坏法律秩序和阻碍法治进程的行为进行斗争,是为提高中国法治水平的公共目标而行动。这种热情和执著,无疑是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动力,对于法治水平亟待提高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让人看到中国法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