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18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印象”

——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侧记

本报记者 蔡梦吟 骆沙 实习生 吴佳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8日   03 版)

    9月11日下午3点,哥伦比亚大学大三的女生金妮一步一回头地登上了返回美国的飞机。除了箱子里满满当当的中国小礼品外,她带走的更多是自己在中国的难忘回忆。

    金妮原本订的是9月5日的机票,准备等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一结束便返回学校。但当实践活动真的结束时,这个美国姑娘却对中国充满了不舍。特别想在中国多待几天的她,一咬牙决定把机票改签到9月11日。

    时光倒流至8月25日,包括金妮在内的20名美国常青藤名校学生、10余名美国在华青年以及60多名中国优秀大学生代表齐聚北京,参加首届“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在随后的10天中,他们兵分10路,奔赴天津、上海、江苏、四川、广东、湖北、河南、福建、陕西、内蒙古10个省(区、市),围绕“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国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多元文化与文化产业”五个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什么?怎样设计考察方案?用什么方法?如何保证实施?一系列的挑战摆在他们面前,需要他们亲自解决。  

    中美青年人文交流的创举

    金妮最终加入了内蒙古实践小队。后来在北京的项目总结会上,提起这次激动人心的内蒙古之旅,金妮告诉记者:“从实践的路线安排,到每一分钱怎么花,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是由队长和其他队友统筹设计的,没有全国青联或者学校老师为我们代劳。这种感觉太棒了!”

    “有点儿小小的成就感。”内蒙古队队长、外交学院的大四女生杨亚薇翻开小队复杂的行程设计和预算报表,倦容里满是笑意。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青年交流活动了。在全国青联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下,她曾经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青年交流过。

    但这次绝非“命题作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她而言则完全不同:“第一次由我们学生自主安排外国青年在华实践的一切活动——尽管听起来像是一次历险,可收获挺大的!”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正是“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的一大特色。作为“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之一,该项目由全国青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美国常青藤高校学生联盟承办,是对美青年交流的一次崭新尝试。据了解,每年全国青联举办的外事交流活动多达上百个,然而,从策划选题、规划预算到投入实施、保障后勤,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部由学生“自主承包”,这在青年对外交流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全国青联副秘书长董霞说:“之所以把这场青年外事交流活动完全‘承包’给学生,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的积极性,激发中美青年对彼此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友谊,从而巩固中美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自主”所点燃的,是非凡的创造性。本次项目的实践方案,均由来自10个省市的中国学生团队负责设计。尽管筹备时间不到一个月,但他们仍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回忆起当初与同伴们为了实践策划案彻夜不眠、争论不休的场面,河南实践小队的队长马月觉得很值得,“我们小队的策划案前后修改了十几次。累是累,但结果让人欣慰。和少林寺的大师畅聊旅游经济,在太行山深处的郭亮村考察村民生活,这些都让美国队友更好地读懂了中国。”

    在碰撞中认识中国

    “自主”的主体,不仅是中国青年,更是美国青年。在实践的过程中,中美学生思维的碰撞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的内容,也深化了这次交流项目的意义。

    在天津实践小队,队长、天津商业大学的张旸计划带美国学生深入天津郊区的蓟县农村进行调研,但这一提议最初遭到了美国学生的强烈反对。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的亚历山大摆出了一系列理由进行抵抗:在农村吃坏了肚子怎么办?睡的地方爬满虫子怎么办?“他把中国农村想得特别可怕。”想起亚历山大当时惊恐的模样,张旸忍俊不禁。张旸和其他中国队员向他耐心地解释,想看一个真实的中国,就绝不能绕过农村。“当今的中国青年应该有勇气揭开伤疤给别人看,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张旸淡淡地说。经过一晚上的促膝长谈,美国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考察农村的建议,还兴致勃勃地设计了很多考察的议题:村委会在领导农民致富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分析当地农家乐旅游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这次考察,让中美学生都受益匪浅。

    10天的深入实践,让美国青年对中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我和当地工厂的一些工人聊了很久,我觉得就像‘美国梦’一样,中国的普通百姓也有‘中国梦’,他们工作特别努力,想要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赴湖北实践的达特茅斯学院学生加里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个男孩来自美国一个黑人家庭。他告诉记者,在黑人社区,能争取到去达特茅斯读书的机会很难得。从中国普通百姓的奋斗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此次来中国之前,受美国媒体常年渲染的影响,他以为“中国的体制是绝对禁锢人向上流动的”。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这次实践活动的各个区域。在江苏,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布莱恩、耶鲁大学的柯尔斯顿在中国队友的带领下,赴浦口区永宁镇考察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当地的应用。一度以为“中国的环境污染没有出路”的柯尔斯顿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农村竟然可以大量使用粪便、秸秆制造清洁能源。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布莱恩也笑着表示,“这样的创造力真的超过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中国的清洁能源顶多是把食物转化成乙醇之类的。”布莱恩的中国队友哭笑不得地打断了他的话:“食物转化为能源?食物还不够人吃呢!”

    “这一项目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民间交流、人文合作的精神。”项目赞助方、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贝克俊先生这样解释自己对这次交流活动的欣赏。

    “其实不止是美国青年,很过外国青年都对中国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一位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与世界对话”的许多系列活动,均由该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她因而也目睹过许多交流上的鸿沟。“但是青年之间的沟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我相信‘与世界对话’才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将中美青年的友谊传承下去

    10天转眼过去,每个实践小队都有很多新的收获。9月4日,在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总结会上,各实践小队认真汇报了实践成果。短短10天,100名中美青年足迹遍布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他们分别选取不同的具体角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一系列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100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更是汇集成了一个客观、完整的“中国印象”。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来自四川实践小队的王槐林说,“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差异。”短短几天的实践,让他从美国青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做研究时的严谨、实践时的想象力、质疑和批判性的思维等。但他相信,美国学生从这次中国之行中将得到更多。

    总结会上,看着台上的中美学生激动地分享着此行的收获,全国青联副主席卢雍政频频颔首微笑。早在项目的出发仪式上,卢雍政就曾表示,“希望中美青年学生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增进对彼此国家国情民情、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理解,形成美好的共同记忆,并永久传承下去,力争成为中美关系不断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无疑,参加项目的中美学生没有辜负这一期望。活动已经结束,而友谊还在继续。“我们都从彼此身上学到了许多!”福建小队队员,已经回到美国的克里斯汀娜在寄给队友黄婉丽的明信片上这样写道,“期待我们很快会再次见面,在中国,也在美国!”

    回想起那晚在草原上,望着满天繁星与牧民和队友聊至深夜的情景,金妮感叹:“我们之间的距离在那一刻没有了!”临上飞机前,她和队友们约定,下次她来中国,还要和大家做“搭档”,探寻关于这片土地的一切。

    据了解,让中国的年轻人解释中国,让中外青年通过深入的接触、彼此交流了解,正日益成为当今中国青年公共外交的趋势。除“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之外,全国青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还将举办一系列中外青年交流项目,如中澳青年论坛、对话印度青年、中俄友好征文活动等等,旨在使中外的优秀青年“交换视角”,用心交流,为未来的理解与合作打下基础。

讲不好故事的国产电影缺乏生命力
背着马头琴 追寻人生梦
穿梭雪域“鬼门关”
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印象”
善举受到鼓舞 有难不再无助
三年收废品 捐助两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