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资银行创新动力不足

股票类理财产品被外资银行独霸

本报记者 董伟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9日   10 版)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之初,在股票类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售上,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曾一度出现“分庭抗礼”的喜人景象。然而,金融危机的洗礼让“裸泳者”中资银行的真实状况大白于天下,零收益、负收益、展期和高额亏损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致使中资银行一度绝迹于股票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发售序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近日出具的一份最新的报告称,如果说过去是因为没有卖空机制和市场发展深度不够的话,那在国内已经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后,中资银行依然未能取得股票结构类产品发售的主导地位,这背后的成因则值得商榷。一个无可争议的原因就是中资银行安于现状,创新动力不足。

    “中资银行多以固定收益类产品实现商业银行的融资功能,股票类产品对他们来说只是‘配菜’。即使发售少量的股票类产品,也都对产品的收益上限和下限进行了限制。如此操作的严重后果是:中资银行大大丧失了其在股票类产品中的定价权,令人惋惜。”报告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称。

    从去年开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波三折,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迷雾重重,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陷入“通胀困局”。在此情况下,欧美股票市场日益惨淡。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和国内形势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政府相继推出较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收紧了市场中的流动性资金,从而拉低了国内股票市场的走势。

    报告指出,在此情况下,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股票类理财产品136款,主要特点有:首先,外资银行发售111款,占股票类理财产品发售总量的81%强,其中汇丰银行发售数量最多,为45款;其次,人民币产品114款,美元产品15款,人民币产品数量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再次,看涨型产品103款,区间型产品29款,在看涨型产品中发行主体多设计限制性看涨条款,即当基础资产涨幅超过上限时,发行主体将支付投资者固定额度的较低收益,此举旨在防止股票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深跌后的大幅反弹。

    报告表明,由于股票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以中资银行和香港商业银行的中资机构为主,所以造成股票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主要是港股和A股,其中港股投向产品74款,A股投向产品31款。

    另外,股票类理财产品中保本类产品的数量最高,为62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位居其次,为54款;其余为保息浮动收益型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本金最高损失额度为10%。对结构类产品而言,设置非保本的主要目的在于留有更多的资金投资衍生品,本金潜在损失的额度越高,其可能获得的潜在高收益越大,这就是结构类理财产品设计的初衷所在,也是结构类理财产品的魅力所在。

    报告认为,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外资银行已经独霸股票类理财产品,中资银行逐渐被淘汰出这个领域,此种局面令人担忧。

    仅就中资银行本身而言,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属于理财产品市场中的先行者,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将这种成功经验传递给后来者——城市商业银行。在结构类产品研发方面,渤海银行处于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领先地位,继2009年推出与存贷款利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后,2010年又推出了两款股票结构类产品,一款是投资于大华银行、挂钩于新华富时A50指数的挂钩结构产品,另一款是自主研发的挂钩于中海油、中人寿和东风汽车的1年期人民币产品。纵观渤海银行结构类产品的研发轨迹:低风险的利率挂钩结构性产品——投向他行的高风险权益类产品——自主研发的高风险权益类产品。

    时间的流逝似乎也没有给中资银行带来好消息。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新增贷款规模趋紧、差别准备金率实施等)、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完成、加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监管力度、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所有这些事实都表明2011年是“缺钱”的一年,而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承担着缓解商业银行资金压力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新发产品数量已达万款,较2009年同比涨幅增长约70%。2011年,发售需求和理财需求的双双增长将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的大幅增长,但2011年也有可能是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严加监管的一年,粗略估计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数量将达1.5万款左右,但其产品质量可能并无明显改善。

    “在此,我们以一句话与商业银行共勉——‘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因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资本、资源和市场就高枕无忧而忽视创新’。”殷剑峰说。

股票类理财产品被外资银行独霸
一句话撬动股价
股市岂能“听风就是雨”
中国连续16年成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拉姆·查兰:执行关键是用对人
公司无边界
一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