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生严谨,台湾学生活泼。在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现场,两岸团队的差异成为评委和参赛选手热议的话题。23支入围团队中,由两岸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橘子工坊”项目和“e缘两岸”潍坊—台湾文化网络推广项目格外引人注目。
赖宇涵是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学生,她在饮品公司实习时,了解到该公司准备将产品推广到大陆。赖宇涵认为网络商务营销是个好主意,于是她拉上来自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交换生王安勇开始了“橘子工坊”的网上推广项目。由于台湾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是facebook,而大陆则是微博、论坛等。赖宇涵和几个台湾同学主要负责项目组在facebook上的推广,而王安勇则负责在大陆酷六网、微博以及上海松江大学城论坛的推广。
“差异是显著的,”赖宇涵告诉记者,“大陆同学的理论很强。”她说在台湾商学院教育更注重实践,比如老师带我们去参观物流公司,回来每人要作报告,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王安勇对此体会更深,他说在大陆商学院的课堂上,往往更注重理论,而台湾的课堂上则经常邀请企业经理人为学生授课,注重实战经验。
“e缘两岸”潍坊—台湾文化网络推广项目是大赛中为数不多的非商业类项目,由3名大陆学生和两名台湾学生组成。他们希望通过尝试为两岸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针对两岸在网络运用上的差异,他们也采取了博客与facebook两种不同的推广工具。他们将交流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美食、旅游,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上。比如一段台湾同学与潍坊老艺人一起制作杨家埠年画的视频,就在facebook上引起了很多台湾同学的关注。
从3月至今,他们坚持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思想追求。暑假期间,台湾的指导老师和两名台湾大学生来到潍坊实现项目组面对面交流。他们一起参观了杨家埠年画、风筝、泥塑的制作过程,还体验了潍坊当地的各种特色小吃。
“台湾注重体验经济,很多资料都是他们亲身体验得来的,因此放到网站上去和大家分享时就会更有吸引力。”“e缘两岸”的大陆大学生范丽丽告诉记者,台湾队友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相比之下,大陆同学则重视理论,按部就班。队长王明翔对台湾团队的工作方式印象深刻,“他们追求灵感,如果有6个小时,他们往往喜欢用4个小时来思考,两个小时来操作,尽管这样,他们也能做得很好。”
两岸团队的差异还体现在项目展示上。评委台湾明新科技大学王贵梅认为,台湾团队的展示更轻松,能够带动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而大陆的团队严谨认真,相对紧张,她希望大陆的团队能够“放轻松一点”。范丽丽回忆,大陆赛区总决赛时,她曾与台湾队友合作展示,两个人的风格差异非常明显。范丽丽的表述方式非常严谨有序,而台湾队友的表述则开放自由。“她会一张一张分析我们收集的美食图片,还会与台湾的小吃进行对比,她的思路更活跃,讲解更放松。”
针对“大陆学生严谨,台湾学生活泼”的说法,大赛评委、台湾皇冠集团董事长江永雄认为,这是由两岸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他认为这种差别将会被拉近。这次大赛显示出两岸在网络运用上的差异,江永雄认为这固然为两岸合作带来不便,但工具上的差别不会影响观点的交流。这次大赛的意义就在于让两岸大学生不一样的思维能够相互交流融合。
作者系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