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2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两岸大赛交流是商业交流的前奏

本报记者 骆沙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23日   07 版)

    历经4个月的激烈角逐后,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暨第四届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迎来了两岸总决赛。

    9月19日,24支入围团队齐聚在北京的台湾会馆,进行最后的冲刺。

    比赛现场,来自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橘子工坊”团队的赖宇涵表示,在为时数月的激烈竞争中,团队既认识到了自身和对手的优劣势,更了解到了两岸的“互补商机”,为后期的项目实践提供了无限可能。

    两岸人才、商业咨询互通有无—这场高校之间的竞技赛事,亦成为未来两岸商业深度交流的前奏。

    事实上,作为一个已连续举办了4年的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如何为本届大赛注入更多新元素、新活力,是本届大赛的“重头戏”。在权衡了举办赛事的意义、赛事发展预期等诸多因素之后,为大赛“注入两岸交流”这一新鲜元素得到了组委会的一致认可。

    据大赛组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为期数月的“共同组队、共同合作、同台竞技、相互交流”,两岸团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甘共苦”,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深度交流。大赛组委会更明确表示“鼓励并支持两岸大学生共同组队参赛。”

    来自山东省潍坊学院的“e缘两岸”就是一支典型的“混搭”组合。3名潍坊学院学生、1名台湾明道大学学生、1名台湾实践大学学生,便是这只“混搭”队伍的构成。

    据队长王明翔介绍,团队选择参赛项目是“两岸文化交流和推广”,目标就是“让潍坊的风筝飞出去,将台湾的美食带进来”。在整个项目的策划和落实过程中,基于对台湾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熟门熟路,两名台湾选手为团队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奇思妙想”。正是由于项目的基于实践、设计细致,因而在筹备后期得到了多家文化推广公司的青睐。项目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赢得了商机。

    在采访时,“随风E起冲”团队队长伍春晖也对两岸选手融合、商业交流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经历了这场赛事,自己更加清楚“把理论项目落到实处”的重要性。他认为,今后需要继续加强项目的研发。有两岸学校、老师和企业的支持,一定可以让更多方案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两岸团队的携手合作,迸发出了更多火花。

    该团队指导老师张利教授也表示,目前所开发的产品,只完成了整个软件10%~20%的工作,要真正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次大赛只是各个团队实现商业价值的起点。台湾团队带来的当地新鲜资讯对参赛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为两岸真正建立项目、实现商业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的刘萌也在大赛中受益匪浅。自从担任了团队队长之后,为了照顾来自不同地区的队友,刘萌坦言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甚至已经与团队成员约好,将来如果有机会,大家一起带着参赛项目去海峡彼岸创业。

    今年年初,在大赛即将拉开序幕时,组委会副主任刘芳就曾表示,希望通过举办此项赛事搭建两岸青年交流和两岸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合作的平台,并促进两岸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发展。时至今日,大赛日程虽已日近尾声,却将成为两岸商业交流的新起点。

“e路通”舞台上,梦想起飞的感觉越来越清晰
两岸团队交流切磋,合作项目引人注目
两岸大赛交流是商业交流的前奏
中国建设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