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重庆食品打黑行动中,执法人员查获了一批喂了矿石粉的活鸡。对此有经济学人纳闷,你要多挣钱就说啊,为什么不去加价而去降低质量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让我想到了家乡的一个类似情况。
笔者家乡是东部沿海一县级市。其中市区最大的一个菜市场,出售的部分牛肉中常有注水现象。为此,笔者特意找熟人联系了两位在该市场有数十年销售牛肉经验的大哥和盘托出心中的困惑:想挣钱,为什么不提高价格,而一定要采取如注水这样的行为?
大哥们给出的解释耐人寻味。一个大哥说,牛肉注水不注水,两者价格是有差异的,但对于商家来说,两种方式下获得的利润最后不会有大的差别,他们能通过改变单价保证这一点。而现实是,由于注水后的牛肉在经过若干天后,比未注水的牛肉卖相更好、看着更新鲜。因此注水的牛肉卖得更快,资金周转快且能减少仓储成本。另一个大哥说,一些顾客虽然可能也知道这些不时滴水的牛肉是注水的,但由于注水的牛肉销售单价一般一斤低4~5元,所以,买家认为还是注水的牛肉比较实惠——似乎他们不太相信牛肉能注那么多的水,商家的利润还能保持不变。所以,市场上常常出现注水的牛肉。
噢,原来如此。我又问,为啥这市场上很少有注水猪肉呢?大哥们说,注水后的猪肉卖相差啊!故罕有注水猪肉出售。
对于一些经济学人来说,注水牛肉这样的事情能长期存在于一个市场中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商家如果保证产品质量可靠,并通过打出自己品牌这样的方法,让消费者知道你的商品比一般商品可靠,你完全能赚到超一般水平的利润。你能合法挣到大钱的!为什么要去挣昧良心的钱呢?
其实,原因不复杂。市场的良好运行,是需要诸多条件满足的,但很遗憾,现实中并不能满足。
以牛肉被注水为例。首先,消费者并不了解商家掌握的利润内幕,消费者也不是能抗拒光鲜卖相、低廉价格诱惑的理性人。而我们的讨论,就像拿着一个剧本讨论电影里的演员——那些卖牛肉的和买牛肉的是局中人,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远非我们讨论时这般透明。在这里,牛肉注水还是一个技术相对简单的事,而很多商品,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去了解其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我们看到,诸多市场知名品牌已经决意走上打出品牌,然后提高价格,站着把钱挣了的光明大道。但为什么有些人却总时不时倒退到“丛林时代”,砸自己的牌子呢?无疑,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让商家始终诚实守信是难以做到的。任何一个商家,建立品牌后,开始站着挣钱了,但是如果一直没人监管他,一有资金链收紧、存货危机这样的风吹草动——有时就是纯粹出于松懈和贪心,他就可能会走向砸自己牌子的河边,湿了自己的脚。
因此,想让商家长期在没人监管的情况下保证质量,那是在要求他们做圣人!那叫苛求。一些经济学人认为,如果能有足够的竞争者,即使没有政府监管,这种事情也是能够避免的。但是很可惜,由于不同商家生产的东西总是有些差异,某个商家对产品进行一些偷工减料、兑水走样,完全能够逃避行业竞争的“监管”。更不用说在实际中,商家间反而完全有可能合谋,共同来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诸多理想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导致指望通过商家和消费者双方博弈后产生理想的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然而,一代宗师亚当·斯密确实说过,“无形之手”是那么的美好,大家出于人人为己的私利,却能够实现人人为人的公利。
显然,这里有个不大不小的误解。其实斯密并不是说,单凭市场就能实现完美的市场经济。斯密首先看到的是,市场中有那么一种逻辑,或者说价格机制,然后又看到,现实中确实很大程度实现了人人为人的美好局面,随后油然而生对自然神力的崇敬和感慨,一如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之心境。但是,请注意——从市场的实际发展演变看,大规模的市场与政府管制从来是交织在一起的,早在文艺复兴运动前的公元1202年,英格兰国王约翰即宣布了英格兰首部重要的食物法《面包和麦酒法令》,对用豆子掺假面包以及面包缺斤少两等市场不诚信行为进行规制。因此, 500多年后斯密所赞赏的这种价格机制,从来不是单独起作用的。更明确地说,人人为人的结果从来不是“纯”市场独自的贡献。
确实,斯密在说“无形之手”时并没有特别指出“这个市场”其实已经糅进了政府因素,但“这个市场”里面确实一直就是有政府管制的行政因素存在的。正是对于这一点的误解,导致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才会误以为,单凭“纯”市场就应该能够带来完美的市场经济。
毫无疑问,如果赶走市场这匹狼,引入政府这头虎,必定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高企的行政成本、市场机制被扭曲,甚至数量可观的贪污腐败。但是,我们至少应该看到,长期来看,解决问题的大方向是,调整政府的缺位和越位,改进政府管理机制——包括加大民众诉求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回到”一些经济学家所假想的、没有政府因素干扰的“纯”市场中去,肯定不是一条能走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