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导弹传书

本报记者 赵涵漠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28日   11 版)

    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天狮号”巡航导弹在大西洋被水上发射。这颗导弹在1万米高空高速飞驰,仅仅22分钟,就冲向了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梅港海军航空基地。

    “天狮号”的射程965公里,可携载威力高达280万吨的热核武器,绝对是枚威力十足的导弹。好在这一次,“天狮号”是从“自己人”那里发送过来的,它的核弹药战斗部内也没有安装任何杀伤性武器。恰恰相反,那里装着3000封纪念信,收信人包括艾森豪威尔总统、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及全球邮政联盟99个成员国邮政局局长。

    1959年6月9日9点52分,导弹在海军基地顺利“着陆”。

    “导弹邮政”的神奇点子由时任美国邮政总长的亚瑟·厄·萨莫尔菲尔德想出来的。成功“邮递”后,平常并不惹人注意的美国邮政服务局出尽了风头。邮政总长雄心勃勃地向美国人民宣告,虽然人类暂时还没能登上月球,但“今后你们写信,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从纽约寄到加利福尼亚,寄到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因为我们将开启导弹投递的新纪元!”

    这可是个伟大的梦想。直到这次信件成功发送的十几年后,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在此之前,人们想要收到一封信,必须经过数日甚至几周的等待。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部分邮政车队使用白色铁皮的“邮政三轮车”作为投递工具。不过这辆看上去轻便的三轮车,有时会卡在电车轨道里,有时甚至会被狗推翻在地。

    “导弹邮政”看上去像是个好主意,不过,利用军事装备来进行邮递,却并非萨莫尔菲尔德的首创。

    根据美国地球物理学家保罗·罗利斯的考证,奥地利工程师施米德尔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想出了利用火箭推动邮件桶的点子,并试图把信件从一座山上投到4英里外的一个村庄。但他的火箭太简陋了,不过是个燃料箱,前端被设计成一个附有降落伞的锥体以供装载邮件之用。

    直到3年后,他才成功发射两次,给小村邮出了近300封信。但这之后不久,施米德尔就因为筹措不到资金而放弃了下一步计划。

    年轻的德国火箭专家楚克尔成为后继者。1934年,楚克尔志愿提供横跨英伦海峡的火箭邮递服务。根据他的计算,如果火箭以960英里的时速飞行,那么飞越海峡只需50秒钟。

    这个年轻人的第一次火箭试验在南部丘陵举行。站在山上,他可以俯瞰英伦海峡。火箭的形状类似子弹,装有尾翼。发射架则极其简陋,仅以黄油作为润滑剂。

    这次试验,幸好没有运载信件,因为试飞时火箭掉进了海峡里。第二次试验,火箭也只飞行了半英里。楚克尔不得不将火箭装载的1000封信收回后,转交到附近邮局发送,这种传统方式还是要比火箭靠谱多了。

    此后,楚克尔又发射过两次火箭,但都以失败告终。第二次试验时,他本人差点儿因爆炸而丢掉性命。而人们托付给他的那些邮件,自然也全部丢失。

    萨莫尔菲尔德可比这些民间科学家幸运得多。他所指挥的“邮政导弹”,由美国海军巴贝罗号潜艇发射。为了支持这个项目,海军还出动飞机通过无线电对导弹制导,控制导弹于22分钟后在目标范围准确降落。

    那位邮政总长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之情,他骄傲地声称,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发送生日贺卡、笔友信笺,以及没有人要的促销广告传单,“对全世界人民而言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不过,萨莫尔菲尔德没能高兴太久。很快,公众和海军就不耐烦陪着这位邮政总长异想天开了。

    抛开高昂的成本不说,导弹其实也并没有为邮政系统提高多少效率。仅仅就在发射后的第二天,《洛杉矶时报》就毫不客气地指责,真正需要提速的,是邮件运输前后的处理、分拣过程。评论员严肃地表示:“我们希望今后有一天,能在邮局窗口前排队的时候体会到喷气式飞机一样的速度感,或是将来能给邮递员们配上火箭背包,这样同城邮件就不至于要花一个星期才能送到我们手上了。”

呦,终于得奖了
穿过你的皮肤我的窃听器
一种寄生虫的传奇
导弹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