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需提防“危险访客” 能健身能娱乐 天地间可收发邮件

天宫一号的太空生活

本报记者 雷宇 通讯员 宋丽芳 许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30日   02 版)

    新华社记者  高微编制

    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这些飞船将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的寿命只有6个月,而重达8吨多的天宫一号使用寿命要达到两年。

    天宫一号的太空生活到底如何?

    在孤独的旅行中,天宫一号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围绕地球轨道的无用人造物体,小到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大到整个火箭发动机。据统计,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就超过了11万个。千万别小看这些零零碎碎的太空垃圾,由于它们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几千米每秒至几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为了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伤害,天宫一号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而其自身2毫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的每一天,科技人员都会进行碰撞概率的计算,看看那些散落在太空的“不速之客”有没有可能对天宫一号产生威胁。

    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对航天员生活进行了揭秘。

    “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从飞船中进入‘天宫’进行工作和实验,在‘天宫’里为航天员配备了体育锻炼设施和娱乐设施,笔记本电脑里事先会存储好航天员感兴趣的影音节目,从太空中甚至还可以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李兴乾介绍,“天宫一号舱体密封性很好,所携带的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它们对于“天宫”的在轨运行和正常工作都十分关键,在太空中,这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李兴乾说:“设计时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有的设备试验次数达万次以上,就是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原来,研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在参考同类设备实际飞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从系统、到分系统、到单机,各级、各层面上都做了备份,保证天宫一号各部件的正常运转。

    “在一些关键设备的控制上,我们还设计了‘双保险’,比如无人期间设备自动控制,有人时还可以让航天员参与进行人工控制。”李兴乾补充道。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还有更加神秘的装置,从这里,在太空中可以向地面发送电子邮件。

    据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人机界面完全是按照载人的状态来设计的。在未来的载人飞行中,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借助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与地面进行短信息编辑和收发电子邮件。

    如果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文字和图像资料需要在飞行器与地面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航天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流。而这些界面与我们地面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一样智能,可以直接输入文字,并可以添加8兆以内的附件,传递大量数据信息。

    本报北京9月29日电

托起天宫的“神箭”
天宫一号的太空生活
又一个航天梦想的开始
离天宫一号最近的人
中国人开始太空安家
南京铁路公安处“清网率”100%
本溪干警在津抓获网上逃犯
上铁警方启动“秋风战役”
“感恩行动”关爱风湿性疾病患者
两汉语言研究又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