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西北师大一学生打工挣钱自办公益项目

“生命礼物”送给农村老人

本报记者 张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0日   01 版)

    10月2日下午,阳光明媚,满是花白胡须的薛成基老人和妻子苏美英终于有了人生中的第二张合影。

    他还像53年前那样站在妻子的右边,个头高出半截来。镜头里的这对夫妻,一如53年前那样拘谨,严肃地盯着镜头。

    “挺浪漫的。”当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正屋的墙壁上取下松木质地的相框,一手拖着,一手抓着框边,按照当年的姿势拍下这张合影时,替他们拍照的一名女大学生禁不住脱口称赞。

    这个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相框,记录着薛家所有家庭成员的成长记忆。其中包括3个女儿、3个儿子和大女婿参军时骑着军用摩托车的照片。

    每完成一次拍摄,袁柯都要和老人们唠几句家常,并告诉老人不久他们将收到照片。等到老人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后,袁柯才离开。

    这项拍摄计划始于2011年8月。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袁柯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照片不再成为农村老人和孩子眼中的奢望。短短两个月,他已经帮六七百名农村老人和小孩拍了千余张照片。

    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甚至连专业的摄影培训都没有参加过。他拍照片的设备也仅是一款售价刚过千元的尼康卡片机。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他一天都没闲着,而是招募了几个大学生志愿者,跑到兰州红古和临夏的农村,给老人和小孩拍照去了。

    生活在城市,吃着麦当劳,玩着iphone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到一张记录生命年轮的照片对农村老人的珍贵意义。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袁柯懂得其中的意义。他发现,农村的老人和孩子们拿到冲洗的照片后,许多人将照片贴在了正屋墙上,怕落尘土,他们会盖上一层薄薄的透明塑料纸;有的将照片压在了正房桌子玻璃下最显眼的地方;有的则用布小心包好,留着以后用作遗照;还有的将照片放在了炕边的木盒里,方便随时拿出来看……

    “看到这些,我明白我要坚持下去。”袁柯说。

    时至今日,他仍然无法忘记姥姥那双渴望与失落的眼神。那一年,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姥姥。袁柯提议要用新买的手机给老人照张相片,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还不知道手机的照片可以传输到电脑,只好回答不行。

    “姥姥放着光的眼神突然黯淡下去。”不久,老人撒手人寰。这竟是老人人生中的最后一张照片。

    没有满足老人最后的这个心愿,成了袁柯心中永远的遗憾。为此,袁柯自责了很久。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后,放到了姥姥的坟前。

    在西北农村,很多老人因为没有留下照片,死后办丧事只能用白纸做灵牌。推己及人,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去满足农村老人的愿望。这便是“快门三秒钟”项目发起的初衷。

    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那是今年8月24日的清晨,天刚微微亮,一位老人提着一包自家产的桃子,来到袁柯和同伴借宿的农户家。老人看上去70多岁,头发已经全部斑白,手颤抖着伸进衣服口袋,掏出用布片小心包裹着的照片,用手一遍遍轻抚着照片说:“我活了70多岁,就连我怀胎10月的儿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今年你们却给我照了。”

    袁柯说,那一刻,他有点心酸。

    出身农村家庭的袁柯,生活并不宽裕。买相机的1000多元,相当于他3个月的生活费。平时,他做着3份家教,一周可以挣400元。他经常要把做家教挣的钱用来做公益。

    “我收获了感动,在活动中成长了。我知道群众需要什么,也很明确我该做些什么。”袁柯说,“我不敢肯定以后我会全职做公益,但是‘快门三秒钟’会长久做下去,这是我的梦想。”

    本报兰州10月9日电

本报记者 张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0月10日 01 版

首都各界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胡锦涛的讲话
“生命礼物”送给农村老人
政府采购为何屡遭“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