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殿堂属于公共文化资源,而现在一些单位把其作为小集团的敛财工具,这是利用公权力侵吞公共资源的典型案例。”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指出,公共文化资源应是非营利的,这个界限本来十分清晰,但现在已被商业化彻底搞乱了。
不久前,影星林青霞走进北大百年讲堂宣传新书,引起不少媒体和影迷追捧。此前,北大百年讲堂已多次迎来娱乐圈人士——2008年,明星“大小S”曾在此为代言品牌做广告;2009年,“芙蓉姐姐”在此领奖并大秀风骚。
像这类商业活动大张旗鼓进入国家级殿堂之事时有发生——人民大会堂屡被用于商业推广活动,故宫修建了私人会所,LV(路易·威登)在国家博物馆办了展览……一位有识之士指出,这些地方是国之重地,不应就这样被钱疏通。让权钱在任何地方都畅行无阻,是对国家体面、民族文化的亵渎。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7293人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68.3%的公众反对商业活动进入人民大会堂、故宫等国家级殿堂,其中37.1%的人表示“强烈反对”;18.4%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仅9.5%的人持支持态度。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调查的受访者高达九成是年轻人,其中“80后”占55.5%,“70后”占25.0%,“90后”占10.4%。
国家级殿堂有钱就能进 会使民族文化丧失崇高感
河北省廊坊市某IT公司职员金哲,参加过某保险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答谢客户活动,应邀嘉宾都是社会各界精英。“据说那个可容纳100人的厅半天的费用就得三四万元。”在金哲看来,很多商家愿意花钱在这类地方举办活动,正是抓住了人们崇尚国家级殿堂的心理,而在利益面前,很多东西都靠边站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士林指出,商业活动进入国家级殿堂,暴露出整个社会正被过度商业化所侵蚀,表明拜金主义已征服了最不该被金钱来左右的神圣领域。
他说,人民大会堂代表着我国的政治形象,故宫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形象,北大代表着我国的教育形象。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国家形象”成了商业平台和赚钱工具,会导致整个民族的文化沦丧,让国家形象铜臭化。“试问哪个品牌可以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竖起广告牌?巴黎的卢浮宫会有老板的私人会所吗?哪位娱乐明星可以在哈佛、牛津的学术大讲堂里推销自己?”
“国家级殿堂也要有自己的傲骨和底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认为,国家级殿堂如果向商业利益低头,破坏的不仅是自身形象,还会使国家和民族尊严受损。
如果国家级殿堂有钱就能进,会带来什么影响?调查显示,57.0%的公众认为会使民族文化失去崇高感;48.4%的人认为有损国家尊严;29.3%的人认为有辱这些单位的声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团研所所长吴庆担心,一些庸俗、媚俗的商业活动经过包装后进入国家级殿堂,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让他们觉得在那里举办商业活动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给青少年塑造什么样的殿堂形象非常重要。
调查中,39.6%的公众认为国家级殿堂有钱就能进,会误导青少年趋向物质主义;35.7%的人认为会对社会道德和文明造成双重破坏;33.7%的人认为会使人们丧失敬畏之心。仅9.8%的人觉得,这可以体现开放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哪些地方不容金钱和利益亵渎
“国家级殿堂属于公共文化资源,而现在一些单位把其作为小集团的敛财工具,这是利用公权力侵吞公共资源的典型案例。”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指出,公共文化资源应是非营利的,这个界限本来十分清晰,但现在已被商业化彻底搞乱了。
为什么商业活动在一些国家级殿堂畅行无阻?调查中,58.1%的人首选“一切都商业化了,很多地方不注意区分营利和非营利场所”,其次是“这些单位过分追求金钱和利益”(47.7%),排在第三位的是“追求金钱名利的社会风气所致”(43.4%)。
实际上,故宫等国家级殿堂并不差钱。陆建松透露,目前全国的公共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基本上都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为了维护其公益性,从2008年起,国家财政补贴逐年增加,“像上海博物馆政府财政支持的运营经费一年大约有1.4亿元,上海科技馆一年约1.2亿元,国家级的单位怎么会少?”
据陆建松介绍,国际上知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汉姆艺术博物馆等虽然有商业活动,但它们都是私人博物馆,而且绝大部分商业收入都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维护等工作。而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商业经营权。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其所得商业运营收入应用于文博事业,但这些收入目前严重缺乏外部监督和审计。
“进入博物馆等全民所有、国家财政支持的地方做商业活动有哪些条件限制,政府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也就很难监管。”陆建松指出,尽管如此,有关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国家级殿堂的使命、性质应该清楚,不能光考虑金钱利益,把自己看低了。
调查显示,对于国家级殿堂商业活动泛滥的情况,30.9%的人认为原因是“政府监管不力”;22.4%的人认为原因是“没有设立对这些地方的准入门槛”;18.4%的人将原因归结为“这些单位的经管者没有品位和格调”。
在公众眼中,当今中国有哪些地方最不容金钱和利益亵渎?调查中,“人民大会堂”排在首位(71.1%),其次是“烈士陵园”(67.7%),第三是“故宫”(63.7%)。
接下来的排序为:“革命军事博物馆”(60.3%)、“国家博物馆”(59.9%)、“毛泽东、孙中山、周恩来等伟人故居”(53.7%)、“宗教圣地”(49.6%)、“北大、清华的大讲堂等”(49.6%)、“国家图书馆”(40.4%)等。
45.9%的公众建议对国家级殿堂设置社会活动准入门槛
近日,吴庆在人民大会堂看了《复兴之路》音乐会之后觉得很振奋,“如果青少年能看到,对他们而言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但这类演出的票价要成百上千元,有多少年轻人买得起?”他希望有更多公益性且有价值的活动进入国家级殿堂。
调查显示,45.9%的人建议对国家级殿堂设置社会活动准入门槛。具体而言,62.8%的人认为在国家级殿堂举办的活动首先应该是“庄严的”,其次是“严肃”(61.7%),57.9%的人觉得应该“有社会意义”。公众给出的选项还有:公益性强(55.5%)、有文化(50.1%)、没有商业色彩 (39.8%)、格调高(39.1%)等。
在本项调查中,85.9%的人明确表示,中国到了区分营利和非营利场所的时候了,有些地方绝不能让金钱畅行无阻。
陆建松认为,非营利场所除了要加强自律和道德建设外,对于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政府应结合国情细化政策。
朱大可建议由专家、媒体和民间意见领袖组成委员会,对国家级殿堂的管理实进行公共监督。需要通过收费来运营的单位,也应每年公开费用去向。
“还要有问责。像故宫出了那么多事,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责任?”陆建松说,如果没人承担与所造成的损失相对应的责任,那就相当于给国家级殿堂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没关系,类似的错可以继续犯。那我们的国宝岂不天天处在危险中?
对于保护国家级殿堂,60.5%的公众期待政府加大监管力度;51.9%的人认为公众应积极参与保护,抵制过度商业化;49.8%的人希望公众人物以身作则;40.7%的人期待媒体曝光;30.7%的人认为人们应有敬畏之心;26.1%的人希望学者坚持批判精神。
本报记者 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