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三峡库区的“民生问题”转化为“保障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样一个怎么看都有些“份量过重”的命题,竟被8名大学生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现场,《高水位蓄水后三峡库区滑坡风险分析与保险对策》显得内敛而低调。尽管蔡静森和队友们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张宣传海报,可过往的每个人还是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个参赛项目的“重量”。
去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土木专业大四学生蔡静森带领他的团队深入三峡库区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6个区县、47个乡村、41个滑坡点都先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共回收853份有效问卷,这成了他们跃跃欲试的起点。在和库区居民聊天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水位的上升,三峡库区滑坡灾害发生加剧,给库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而损失仅凭国家救济金得以补偿,灾后居民生活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
“国家虽然每年拿出40亿元的救济款,可这些钱除了补偿损失,其余用来维持生产,分到每个人头上的其实非常有限,只有5%用于群众补偿,每人每月100元的过渡期生活费,用来重建家园似乎不太现实。”在和库区居民更深的接触中,蔡静森和同学们发现,灾后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补偿不力的问题比较严重。在蔡静森看来,政府已经尽力了,可是库区居民灾后的生活却难以恢复。长期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引发当地群众对政府不满甚至上访等一系列不良社会反应。
大学生帮国家和政府分忧,这个话题听着有点大,可蔡静森说,滑坡灾害占到三峡库区自然灾害的85%以上,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为群众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能不能引入“责任和利益共担”的保险模式,制定出一个滑坡灾害保险套餐呢?通过对比三峡库区滑坡与人生重大疾病保险发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其实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而能否采用保险对策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滑坡风险分析与评价。
从地质专业角度量化探讨三峡库区工程滑坡灾害风险问题,建立滑坡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充分发挥蔡静森的专业特长,而驾驭金融保险领域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同学刘鹏身上。刘鹏是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专业是工商管理。
不同专业的同学并肩合作,成就了大学生们将三峡库区的“民生问题”转化为“保障问题”加以解决的梦想。在他们推出的系列保险套餐里,有社会基本保障型,仅提供库区居民最基本保障;有商业自主选择型,适合经济相对富裕人群;有私有财产保障型,针对需要保护额外财产人群;还有共有财产保障型,专为区县政府保障共有财产而设立。
基于该作品为政府推进地质灾害管理与经济赔偿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的保险对策在以三峡水库库区为代表的大型工程领域内的滑坡灾害防灾减灾管理方面极具推广意义,在今年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高水位蓄水后三峡库区滑坡风险分析与保险对策》从全省50所高校、两万名大学生的351件入围科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更让同学们欣喜的是,眼下,已有知名保险公司和团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重点提出要关注库区居民灾后生活保障问题。政策的支持让大学生们越发有了底气,不过面对这个在他们看来文理结合的优势项目,大学生们还是Hold住了提前到来的骄傲。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历程,‘保险对策’得到了地质部门、保险公司、库区居民的支持,但它展现的只是现阶段的情况,涉及保险有个稳定系数,还需要在今后的运行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刘鹏说。
本报大连10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