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记者微博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8日   11 版)

    善于推销,是性格,也是能力。本届“挑战杯”上,参赛项目的宣传页像雪片一样被塞进记者的手里,你还在这边展台前聊得起劲儿,身边很可能已有两三位同学在耐心等候了。“挑战杯”决赛现场就像一个大舞台,大学生们的表现是全方位的,除了精心备战的作品,得到检验的还有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

    本报记者 吴晓东

    这两天的采访中,经常被学子们执着的创新精神而感动。来自东北林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李晓带着自己的“西瓜伴侣”来参赛。项目虽小,但在过去的半年里,他却买了几百个西瓜,每天拍打测试,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沈阳化工大学应用化学学院化学专业大三学生刘紫梁放弃了一年寒暑假和周末的休息时间,还经历过一次差点毁容的危险。他们缘何如此执着?是源于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冲动,还是对于科研创新的热情,抑或是学校科研创新氛围的鼓励,相信在接下来几天的采访中,我将会获得更加完整的答案。 

    本报记者 王晨

    “挑战杯”的赛场很热闹,这种热闹不仅表现在参赛选手卖力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表现在选手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我看到有的老师带着学生在一些作品前不断地讨论,还轻声告诫学生:“拿一份宣传资料,回去好好学习一下。”还有很多相邻却不同校的参赛学生在互相介绍着自己的作品。

    “挑战杯”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本报记者 陈凤莉

盲童绘画不是天方夜谭
断腿人“走路”自如
聋哑朋友“畅聊听音”
肢残人有了神奇的“手”
经济效益是硬道理
领队心语
记者微博
年轻人关注幸福晚年
挤干榨尽油橄榄
化妆品不光为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