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论文大赛260个一等奖 匪夷所思

严阳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0日   02 版)

    日前,上学校网站浏览新闻,看到一则让人十分兴奋的消息:江苏省某研究会在南京召开了第三届“某某杯”大赛颁奖,我校某某(一等奖获得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但细读新闻,又不觉大失所望:与会代表达260人,并且人人都是论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假如这样的新闻搁在20年前,恐怕很多人一定会认为是假新闻。因为省级论文大赛一等奖,哪这么容易得!而眼下,一等奖居然达到了惊人——不,是恐怖的260名,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对于今天的教育界来说,各类研究机构,尤其是民间、半民间的研究机构与组织很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多一家研究机构与组织,便多一份研究气氛,多一些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交流。既可以带动更多的教师投身教育科研,也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机构“多多益善”。

    不仅如此,教师职称评定,教育教学论文是很重要的“得分点”,有的地方甚至有“一票否决”的规定。因此,公开发行的教育教学类报刊,才会出现“有偿服务”;一些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组织,也因此定期组织论文大赛捞钱;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赛者,大赛各类奖项的数额设置也是一再膨胀。

    此时,论文的质量到底如何,大可质疑。当评委要想将这些一等奖获奖论文粗粗地读一遍,都需要数天时间的时候,这些一等奖到底是怎么评出来的,让人浮想联翩:不会是根据参赛人数按比例分配的吧?我知道,过去有的论文“大赛”就是这样分配获奖名额的。

    这样的做法,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让大赛的规模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并且也有可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此类大赛,如今几乎没有不收报名费或者说是参赛费的;并且一般都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加。与轰轰烈烈的规模形成对比的是,这类大赛到底能够对教育教学研究、对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产生多大的推动作用?

地沟油潲水油,“油油”煎熬公众心
居民收入还是没有跑赢减速的GDP
死磕地沟油,直到柳暗花明
“宣传”苹果 1200万竞豪奢
50万大学生退学对高校是鞭策
论文大赛260个一等奖 匪夷所思
要钱还是要文化
微言快语
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