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来人往的门诊部,一名手臂缠着纱布的战士,把头深深埋在胸间,壮实的身躯哆嗦着不能自已,泪、汗打湿了地面。
去年6月,武警湖北总队医院院长余建华在巡查时发现了这么一幕,连忙上前宽慰。原来,这名战士的手臂受伤,“普外”和“骨科”医生却踢起了皮球,推来推去,战士没了着落,只能暗自抹泪。
责令停岗,当面向战士道歉,在全院大会上作检查,扣发当月岗位津贴和奖金。四道板斧下去,余建华对两名医生的严肃处理,让全院为之震动——“服务部队有甜头,懈怠官兵吃苦头”。
“最不敢怠慢的是士兵”,入伍28年来,这位医学博导以身作则——医者,行重于言。
2009年3月,黄冈支队战士张磊因地方煤气管道爆炸二度烧伤,深度昏迷,危在旦夕。
“由总队医院出钱,马上送到武汉治疗烧伤的专科医院!”余建华当机立断。地方医生提醒他:“转院也只有五成希望,而且途中风险很大。”
“如果路上出了事,我负全责!”余建华毫不犹豫地在风险责任书上签字。
彻夜抢救,张磊与死神擦肩而过。可余建华心里比谁都清楚,死神的阴影依旧笼罩着张磊——接下来的抗感染治疗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众多并发症,从而导致死亡。
“别考虑费用,用最好的抗感染药!”余建华态度坚决。然而,病魔似乎有意捉弄张磊,药效并不理想,张磊高烧不退并发生休克。
“赶快从外地买新药!”余建华当即多方联系,委托在北京进修的医生坐飞机把药品带回,张磊由此安全度过危险期。
“抓紧进行植皮手术,千万不要影响容貌,更不能造成残疾!”未及松口气,余建华又马不停蹄张罗下一步治疗。
“院长能亲自出面请我,这个手术我接了!” 此后,一位素以难请著称的专家三次来为张磊做手术。每一次,余建华都亲自带车去接他。
“这个战士不会是你的亲戚吧?”面对余建华的热忱,专家忍不住问。
当得知余建华跟这名战士素不相识时,专家肃然起敬。终于,张磊完全康复,医院为此支出27万多元,余建华前后奔忙了两个多月。
去年9月,一名战士的来信摆上余建华的案头,称其在某电站驻守时,遭电磁辐射伤身,要求医院给帮忙“评残”。
“院长,这不是无理取闹嘛!”面对非议,余建华不为所动。他明白,这名战士的担心,代表了整个中队的担忧,“如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战士们的思想波动”。
“我们最不该遗忘的是基层!”余建华亲自带队,给该中队进行了全方位体检,无人出现相关病变。为了彻底消除战士们心中的忧虑,他还在该中队生活了一个多星期,由此,疑虑消,人心安。
“院长在医院‘抠门’得很,但对基层可舍得投入了。”节约与慷慨,众人心里都有把尺子。去年年底,在筹划新年度重点研究课题时,一个市场前景很好、大家普遍看好的项目意外落选,取而代之的是防治官兵心理问题和精神疾患的一个项目。
给官兵治病不创收、“赔本”!不少人对此颇有微词,深怕这个项目影响自己的福利。
“不为兵服务,我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余建华对部属循循善诱。前不久,他又力排众议,为一个防治训练伤的课题优先选配3名科研人员,安排20万元科研经费。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队医院,一头连着市场,一头系着战场,好似走钢丝绳,一不留神,就可能偏离“姓军为兵”的服务方向。
“作为部队医院,最不能偏离的是战场。”全院对余建华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医护人员精简以来,至今人手紧缺。
“正常业务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搞卫勤保障训练?”训练耗神费力,一些科室自然有抵触情绪。
“战场难免流血,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因为卫勤保障不得力,给官兵造成伤害甚至牺牲,我们何以面对战友和军属?”全院大会上,余建华的动情诉说刹住了这股牢骚风。
“我都能参加,还有谁不能参加?”每次训练,余建华都率先上阵。他指示医务处科学解决工训矛盾,每每斩钉截铁,“再忙也不能耽误训练!”
去年年初,3名无故旷课的医护人员,被扣发绩效奖并通报批评;一名地方聘用人员,实战保障出现重大失误,当即被解聘。
军令如山。从此,谁也不敢再把卫勤保障训练当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