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就汽车“三包”(包修、包换、包退)举行立法听证,最后16位听证代表一致欢迎或支持实行汽车“三包”,希望尽快出台。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表示,目前汽车“三包”的出台条件已基本成熟。(《新京报》10月27日)
中国几乎是跑步进入汽车社会,2010年国内汽车产销量突破18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这么大一个市场,既没有像样的汽车召回制度,更缺少汽车“三包”政策,车主维权之艰难、权益受损之严重不难想象,维权无门转而在街头砸车泄愤的事情时有耳闻。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汽车行业投诉量同比上升51.1%,创历史新高,是所有投诉商品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其中6个月以内新车用户的投诉占比达60%以上。
现在汽车“三包”呼之欲出,有了这个制度是否就意味着车主维权大门敞开了呢?事情没那么简单。时下车主维权经常遭遇“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其关键在于“鉴定难”:车辆出了问题,车主要求修、换、退,首先要自己举证,一方面证明车辆真有问题,另一方面证明问题不是使用不当造成的。举证就需要对车辆进行检测、鉴定,但目前我国专业的汽车质量鉴定机构数量极少,鉴定费用少则数千元,多则几十万元,有时比车辆售价还高,一旦最后维权失败,这笔费用就由车主自己承担,风险太大。更要命的是,这些数量极少的专业鉴定机构,一般还不受理私人汽车质量鉴定申请,无异于把维权者逼上绝境;即使受理,鉴定结果也未必被汽车制造商、销售商认可。
无处鉴定就无法举证,无法举证就无法维权,“三包”规定再好看,车主也只能望梅止渴。早在2001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就将小轿车列入“三包”商品目录,但十年来,车主依照“三包”规定成功维权的并不多,其中“鉴定难”是最大障碍。另据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资料,该院近年来受理的汽车消费纠纷案件中,80%以上的案件因无法作出汽车质量责任鉴定,致使法院只能采取调解的方式结案。
从这个角度看,汽车“三包”只是描绘了车主维权的彼岸风光,至于能否到达彼岸则未可知。现在,至少需要建立独立、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从而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做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第三方鉴定机构怎样建立,收费标准怎样确定,公立还是私营,怎样保证其独立性、权威性,所作出的鉴定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这些需要未雨绸缪、妥善安排。只有破解“鉴定难”,汽车“三包”才有望从纸上规定变成消费者现实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