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在新疆石河子开发区大片厂房之间的一处空地上,近900亩水稻已经收割了大半,还没来得及收割的水稻在阳光的照射下黄灿灿的,颗粒饱满的稻穗低垂着。10月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组织11名农业专家实地测产,该地块水稻平均亩产达728.9公斤。这在全国任何水稻种植区都属于高产量,在非水稻种植区的新疆,这一成绩更显得难能可贵。
更神奇的是,这片水稻田不见沟渠、水面,水稻种在旱田里。中国工程院6名院士调研分析后认为:这一种植方式亩均节水50%以上,每亩可节水200多立方米。这就是新疆天业集团节水农业研究的新项目——“膜下滴灌种植水稻”。
拨开密密的稻垄仔细观察,可见垄间按一定距离密布着用于节水滴灌的支管、毛管和滴灌带,有一根粗管与支管相接,横亘于地头,粗管前端是供水的机械,包括各种开关。不仅供水,水稻生长所需的各种肥料,也是按照种植者的意愿,以开关控制,用这个供水管道输送。田间管理变成了“开关”管理——农民省工,土地省水,水稻高产。该稻田地头矗立着一个硕大的牌子,上书: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课题——900亩综合技术集成灌溉水稻试验示范田。课题承担者是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研究所、中亚干旱农业环境研究所。
虽然下设农业研究所,天业集团其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家化工企业。在这块稻田周围,分布着天业集团约10平方公里的厂区。2010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57亿元,实现利税19亿元。在农业方面,天业集团研究了上述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并生产了膜下滴灌设备。本世纪以来,天业的膜下滴灌技术已经在3600万亩的各种作物上予以推广,特别为新疆的棉农带来了巨大的增产效益。
在天业集团总部办公室,记者问集团董事长郭庆人:“您是搞工业的,为什么要研究农业呢?”他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就是搞农业的。”这位老兵团人——老农垦工,上个世纪90年代为挽救一个即将倒闭的农膜企业而走进了工厂,为解决农膜原料而研究生产聚氯乙烯;生产出聚氯乙烯又琢磨怎么利用它更好地服务农业,于是又研究膜下滴灌技术和聚氯乙烯滴灌设备,研究膜下滴灌的作物栽培方法,研究“天业节水滴灌系统”。
当时,中东某先进国家的滴灌技术已被介绍到国内,该技术关注经久耐用、关注水的处理,使用这种技术每亩地需投入2400元,我国农民使用不起。郭庆人搞农业出身,当然知道农民想什么,他确定的研究原则是简单、易学、易用、便宜。与国外精细复杂的过滤、过滤、再过滤的理念不同,天业选择的是一次性使用,通过、通过、再通过,适用于河水、渠水、地下水,降低设备精细度和技术复杂程度。天业的滴灌带使用期仅一年,第二年再更新,把每亩地的灌溉成本由2400元降到300元。接下来,天业集团又攻克废旧滴灌带的回收与利用难题,农民每年可以以旧换新,天业每米只收1.2元的加工费,使得亩均灌溉成本又降低近40%。于是,天业的滴灌技术和滴灌设备在新疆迅速得到了推广。2009年,天业集团研发的“西部干旱地区节水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月13日,在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朱家庄社区9连,50岁的承包户唐协庆身穿皮夹克、脚蹬皮鞋,一脸淡定地看着自己的110亩棉花进行第一遍机摘收获。去年,籽棉单产430公斤;今年,他说“比去年稍好”。膜下滴灌技术他已经运用了多年,一年浇10遍水,他只需“推闸放水拧龙头”。
目前,天业集团已具有年产12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00万吨离子膜烧碱、200万吨电石、400万吨新型干法电石渣制水泥的能力以及每年14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2010年获评国内企业500强。
但是,董事长郭庆人仍认为自己“是搞农业的”,他更看重承包户们的籽棉单产以及实验田水稻亩产。他认为,他们研发的节水栽培新技术的现实及预期经济效益远远大于他的企业的工业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种植业的生产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天下农民的命运。做一名这样的“农业人”,他感到无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