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个是在厦务工农民工的女儿,一个是福建省厦门市某大型食品企业董事长的儿子,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人,却因为厦门青基会希望工程办公室的一项公益模式创新,而产生联系。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厦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四年级小学生君羊(化名)早早地就起床了,她换上自己最喜爱的粉色套装,8点左右就到了学校。她手握10张分别写着“1分”的积分卡,8点半就早早地到了学校,等着坐免费巴士去“希望小屋”选礼物。
“希望小屋”是厦门希望办开设的一间“积分超市”,专供厦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选礼物”。凡是符合帮扶条件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得到希望办送出的10分积分,并用积分兑换礼物。
小屋坐落于团厦门市委办公楼的一楼大堂内,四周全是透明玻璃。
“我们接受9成新以上的各类物资以及捐款,将物资分类并标注积分价格后,供孩子们选择。”团厦门市委副书记黄鹤麟是“希望小屋”最主要的创意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厦门希望办过去常常拿物资捐赠“没办法”,“市民很热心地来捐东西,你也不能不要,如果要了,但又没处发放。”
因此,过去一般的做法是,尽量不接受市民捐赠的物资,只接受捐款。
但与此同时,有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向希望办工作人员反映,一些孩子年年拿助学金、拿新书包、拿新文具都“拿麻木了”,渐渐不喜欢这些东西了,也不懂得感恩了。
黄鹤麟想了一招,何不让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自己来“选礼物”?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主观性,又能将市民的爱心捐物真正送到有需要的孩子手上。
于是,君羊就兴高采烈地过来“选礼物”了。她花1分换了一条粉色米老鼠裙子,花2分换了一套大富翁游戏棋,拿了一双鞋2分,一个八宝粥1分,带锁日记本2分,最后她还不忘给家里添置了一支牙膏2分。
花完10分后,君羊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与厦门市希望工程凤凰花志愿者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玩新鲜的素质拓展游戏。小朋友们不知道,这些拖家带口来陪自己玩游戏的志愿者,很多都是“富二代”和“海归”。
厦门某大型食品企业少东家、某投资公司老总陈超(化名)就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这支队伍最初就是由二三十名“富二代”和“海归”在圣诞派对时拍板成立的,“我们想做些好事,捐钱怕花不到实处,所以就捐物、捐时间。”
“希望小屋”模式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机会,“我把我们公司生产的食品送进‘希望小屋’,每逢活动日,就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陪小朋友玩。”
孩子们拿着积分卡、认真算账选礼物的场景总是令陈超感动,“吃的、用的、穿的,他们考虑得很周到,还有人会换一大桶油搬回家。”
如今,只要是“希望小屋”的开放日,就会见到凤凰花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队伍也迅速扩大,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鼓浪屿好八连、厦门航空、中国银行、戴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青年人都加入了进来。
“希望小屋”开张一年多来,陈超只排队挤上3次“希望小屋”开放日的活动,格外珍惜,他曾帮助一名不敢走上讲台发言的小朋友迈出了第一步。
厦门云顶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音乐老师江燕看到了学生们的显著变化,“挑东西不挑最贵、最大的,而是挑家里最需要的。”令她感动的一幕是,不少孩子会先挑洗衣粉、洗洁精、大人手套等家庭日用品,再用剩下的积分换些自己喜欢的文具。
然而,就在一年前,个别小朋友对待捐款的态度还令江老师寒心。那是一个没能连续两年拿到希望工程助学金的小学生,她径直走向老师,“老师,为什么今年我没有钱拿?”
江燕回忆,这个孩子第一年拿助学金时就没有表现出多少感激之情,第二年学校考虑到助学金的覆盖面问题,而向另一批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孩子不懂得感恩了,有时是家长教的。”
她更喜欢“希望小屋”模式,“既能让孩子们学会感恩社会、孝敬父母,还能让他们有机会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志愿者接触,陪他们玩,同时用和父母、老师完全不同的方式,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