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令许多人深恶痛绝。歌手郑钧在《商品社会》里唱道:“商品社会,欲望的社会;商品社会,令人疯狂的社会。”似乎但凡只要和商品二字沾边,就必定是肮脏的、腐化的、糜烂的。
被人如此唾骂,商品其实很冤枉。
有人厌恶商品社会,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有回到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才会回归美好。以经济目的为主的旅游开发,往往是这类“反思者”笔耕不辍的战地,任何改变,任何与商品沾边的旅游,都是要反对的。纯粹的、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情,是他们的乌托邦。
电影《上帝也疯狂》中,因为一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原本和谐的布希部落开始有了对物品的争夺。电影明确表现出对西方商品文化的不满以及对朴素原始文明的赞许。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实际生活中的布希人,恰恰得益于旅游的商品化。他们近年来开展旅游业,将自身的土著文化作为商品,附上价值,以供来自西方的旅游者消费,并因此获得了不小的经济回报,促进了生活水准的提高。
布希人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接受了当代社会中所谓的进步、发展的原则,也同时保持了自身的朴素信仰和生活方式。两种看似无法黏合的价值在一个商品化了的原始部落中得到实现,至少说明了商品化不都是坏的。
任何事物的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商品并不等同于欲望和疯狂,商品可能同时意味着浪漫和美好。话说回来,即使我们有欲望,最好的办法也不是依靠单纯的反对而压制欲望,而是塑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这种欲望得以释放。一个典型案例是以迪斯尼乐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
这种完全建立在虚拟人物和故事之上的公园,在纷繁芜杂的当代社会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在超现实的情境下舒展压力实现幻想的场所。它代表着浪漫、新奇,它提供着外界不具备的安全感。在琳琅满目的娱乐项目之中,游客能够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既然旅游是游,那为什么不让我们尽情地游呢?
真正应该反对的商品化,是造成负面影响的商品化。玻利维亚的一个山城近年来开发出一项特殊的旅游项目:煤矿游。游客穿上矿工服,戴上头盔,喝着当地人的烈酒进入矿井中,由矿工出身的导游带领游览矿井。虽然每人10美元的价格并不贵,但这项新兴的旅游产业很快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慕名者。《孤独星球》将其介绍为南美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旅行社为此获得巨大的利益。
然而,依旧在矿井内付出劳动的矿工,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旅游开发获得任何利益。他们的工作被一群群游客打搅。这才是真正卑劣的商品化:矿工的身体和劳动成了供人参观和消费的商品,他们却连基本的回报都无法获得。
但如果这样的旅游项目在收入分配上能够考虑到矿工的利益,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补偿,是否可行呢?答案显然是:可以,而且相当可以!谁不想过更好的生活?自己的劳动力创造价值,劳动本身也是价值的一部分,只要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商品化的旅游,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不要一提到商品化就咬牙切齿,不要一提到旅游的商业气息就深恶痛绝。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商业就是虚伪和破坏。旅游本身就是商业过程的一部分。旅行者能够带给这个社会的贡献,是考量如何更好利用旅游商品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而不是一味批判商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