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湘韩)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吗?11月8日,第十二个记者节,在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七届未名大讲堂“与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面对面”论坛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陈小川,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等10名媒体界人士、学界专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首先“抛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从邮件到手机,从博客到微博,媒介无处不在,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大。自媒体时代无疑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对于媒介以及传媒人的认识,颠覆了记者的权威性、神秘感,甚至使命价值。它使每一个人只要他愿意都可以不再被动地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他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按动键盘,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陈小川则认为,虽然自媒体的兴盛繁荣势不可挡,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自媒体时代,人人并非都是记者。“记者”是有特定含义的,记者需要有职业素养,需要有职业水准,需要有职业责任感的。比如“7·23”动车事故,最初是由微博播出的,这就是时代特征,但是微博的任何片段要拼接成负责任的、完整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只有传统媒体才可能完成这个过程。
他认为,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只能是融合,现在最担忧的是自媒体的公信力。假如说一种传播途径和渠道会老化,但是传统媒体的价值观不会老化。传统媒体是有历史的,它的公信力是由自身的历史形成的,而自媒体没有历史。传统媒体对于公信力的责任感,还有对典型意义的选取,是有很高的职业水准的。
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认同,新浪网副总编辑周晓鹏说,自媒体时代人人不都是记者,但人人都是信息员。微博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他以新浪的实践说明传统媒体、微博、门户网站的内容如何互为补充。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记者?白岩松认为有3个关键词:第一是持续性的长跑;第二是理性;第三是守住客观真实的专业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