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把湘西苗寨“搬”到北京宋庄

本报记者 王波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5日   09 版)

    湘西苗寨和北京宋庄,隔着大约1800公里的距离。但在过去的一年半里,一群艺术家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把两个以前几乎毫不相干的世界拉得更近一些。

    11月12日,这场题为“凤凰西去20000米”的湘西田野调查艺术文献展,在北京睎望艺术馆开馆仪式上开展。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苗寨的一座湘西木屋,被原封不动地搬到艺术馆门外,而被“搬”进艺术馆内的,还有苗寨村民们的现实生活——他们被5位艺术家通过创作的近百幅油画、多组与实物相同比例的雕塑、12件视频影像和上万张图片资料等艺术形式,加以尽可能丰富的展现。

    美术馆不再只是审美的场所

    “从现在起,美术馆不只是一个审美的场所,也成为讨论社会问题的场所。”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在现场说。他是这场展览的学术主持。

    正是因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群艺术家才在2010年4月启动这个田野调查项目。当时,国家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已经5年,项目总策划、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工作室的卯丁便为这个项目取了一个时髦的名字——“湘西苗寨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

    2010年4月5日,卯丁第一次踏上凤凰以及湘西苗寨的土地。

    “那里的自然风光、经济形势、百姓生活、精神状态、文化碰撞等方方面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让我有了深入探究的强烈愿望。”卯丁说。

    他在凤凰西北面20多公里的山江镇村寨住了五天四个晚上,最后一个晚上他失眠了。卯丁原本是来圆梦的,想亲自走进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亲历凤凰,顺便拍照、采风、散心。然而,眼前的情景让他心情沉重。

    他目睹了为修路起早摸黑的苗人们;备受病痛折磨,妻子疯癫,女儿外嫁,孩子在外务工的苗寨歌王;寨子里唯一心灵手巧的吴有保,孤苦一人坐在空屋子的石阶上;老家寨一低能妇人外嫁四次最终还是被退回来,左边的颧骨上皮肤溃烂得直流脓,苍蝇始终跟着她,赶也赶不掉;在峭壁的石阶上,山民背上驮着化肥,累得呼哧带喘……

    从长年在山江镇村寨体验生活并进行创作的年轻画家黄于纲那里,卯丁了解到,村寨里人均年收入才1768元人民币,所有的青壮劳动力都纷纷投身到大山外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与各种制造业流水线上了。

    卯丁觉得,仅仅以一个画家的姿态来关注这里的山川美景,乡土风情,其深度绝对不足,他决定发起一个纯粹由艺术家参与的田园调查项目。

    在离开村寨的当天早上,卯丁叫来了几位画家朋友,展开讨论,正式成立了“艺术家踏进湘西苗寨”项目,艺术家魏艺担任项目执行总监,参与者有艺术家李月领、罗辉玲、刘昌发、黄于纲等,他们约定,项目成果要拿到北京集中展示。

    带着温情,致敬生活

    这些艺术家没有爽约。

    11月12日,不少观众在宋庄看到了他们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集市一角》、《吃吊锅饭》、《洗脚》等雕塑作品,有《全家福》、《在外新潮务工人员》、《村委班子》、《我们都是单身汉》等油画作品,也有利用湘西地下性交易场所现成品再现的《权益交换的空间》装置作品等等。

    “在非当代艺术品泛滥的情况下,这个项目和展览让艺术家完成了角色转换,让艺术家重新学会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群。”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在现场评论道。

    他说话时,台下10多位着苗族服装的山江镇村民,正手捧家乡的土特产,招待前来参观展览的人们。

    这些从未走出湘西的农民,第一次来到北京,并在艺术馆门口亲手搭建起了那座小屋。而展览期间,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将作为艺术作品走入首都北京的人文视野。

    在艺术馆里,人们可以看到这些农民的画像,细心的人还可以看到那些村寨近三年来的生卒情况及比例、婚嫁费用、苗汉通婚情况、外迁与入迁等情况。

    为了搞清楚这些情况,艺术家们先放下手里的画笔或刀具,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下千潭村、老家寨、凉灯村1、2组(苗寨村名)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调查。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项目组的10多位艺术家先后8次前往村寨,对村寨里的智障女家庭、精神病人与歌王家庭、五保家庭、退役士兵家庭、神汉巫师家庭、泥水匠家庭、单身汉家庭、村干部家庭、劳模或优秀共产党员家庭、奔小康标兵家庭等不同的家庭,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每个家庭年收入、产粮量、人口、牲畜、子女、外出务工人数、在外收入、现医保情况等。

    然后,艺术家们根据掌握的材料开始创作,形成了9个独立单元:影像、雕塑、人物群像油画、装置、纪实摄影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等。

    “这是一个本质上真正关注到了人性的展览。”著名社会学者于建嵘在主持展览的学术讨论时说。

    另一位艺术家在讨论时,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上世纪80年代艺术家对底层的关注,多少有些居高临下的姿态,是文化对愚昧的观照。这个展览则不同,实实在在地深入了生活,带着温情和敬意。”

    而卯丁则希望,通过这个具有深度人文关注和精神建设意义的艺术项目,让当代艺术实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更多有益的解决方案。在策划方案中,他们特地声明:“这不是一个关于政治化的命题,相反,恰恰是去政治化的。”

    或许,对卯丁等人来说,他们只是想让艺术回归到艺术本身。“如果说艺术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的话,那么今天的艺术形态是有问题的。当下的艺术,大都成了只为艺术家自己服务的艺术,所有人都在忙着做艺术家而非真心做艺术。”卯丁说,“这个农村调查项目,试图以哲学的思考、人类学的生存体验、社会学的调查,最后用艺术家自己的诠释方式来呈献。”

    王南溟的观点则更为直白,在他看来,艺术家不应该抱着“艺术死尸”睡觉,而应该从事更多“具有底层人文关怀的意义,站在人性立场上理解现实、理解弱势群体”的艺术创作,此次的“湘西苗寨新农村调查”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我和沙龙有个约会
北京民族大世界开始修复腾退区
光棍节后,喧嚣依旧寂寥依旧
把湘西苗寨“搬”到北京宋庄
人文素养能治医患矛盾的病根吗
《野生动物宝宝》海外获奖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