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波)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1月22日召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在京举行“著名作家与中外记者见面会”。著名作家雷达、王朝柱、王树增、叶梅应邀就“文化建设中文学的作用和作家的思考”答记者问。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雷达对5年来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说,从上届全国作代会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与格局,创作的规模与成果,文体品类的多种多样,以及作家队伍的成长与分化,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如,中国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尤其是一批富有潜质的文学新人在茁壮成长,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非职业作家”,也非常活跃。在作家队伍分化与重组的同时,作家对人的认识继续深化,作品对人性的表现更加丰富,由过去的只讲阶级性、单一性和理性,变化为关注人性、复杂性和非理性。作品的功能由过去的精神锻造转变为今天的精神抚摩。“日常的人怎样去写”成为中国作家面临的新课题。
雷达同时指出,当今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时代、图像化时代,文学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多元的文化、各种多媒体手段,使得文学的存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今天的文学怎么存活下去,怎么得到读者的欢迎,怎样有大的发展,是个重要问题。但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它是语言的艺术,除非人类不再需要艺术化的语言。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一个民族没有文学是愚昧的,一个人不读书也很难活得下去。问题不在于文学会不会消亡,而在于文学在今天如何能够吸引人,而不让人昏昏欲睡。今天的文学和传统的文学不一样,需要新的表述,但不是和传统割裂,而是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另外,当下需要大力扶持具有原创力的作品和现实题材作品。在某些领域,创作还落后于生活,某些作品显现出一种思想上的贫困、精神资源上的贫困,以及自我重复、互相重复,缺乏原创力。现在市场要求的多和快,与创作要求的精和慢,确实存在几乎无法解决的冲突。我们产品很多,但是数量和质量还很不平衡。而文学要在这个时代无可替代地存在下去,展现它的精神力量,就不是片面地追求更大的发行量,主要还应以它的精神品质、精神标高,来征服人心、启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