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吃饭就是‘一加一’的水平,早上是稀饭加咸菜,晚上是面条加咸菜。而为了欢迎我们这些‘客人’的到来,刚进村的那天晚上,老乡挨家挨户地找,找了一块豆腐做给我们吃,这基本就是他们过年的水平了。”团青海省委组织部的冉清描述着他在河北省涞源县张家庄村5天的生活教学体验。
和冉清一样的学员有39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组成了国家行政学院第十一期青干班。
自9月份以来,第十一期青干班的学员完成了在青干班历史上首次尝试的军训、班委会直选和一系列课程。但当被问及留下最深印象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久前举行的“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百姓”教学体验活动。
39位学员分赴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涞源县4个乡镇的7个村,两人一组住在一户百姓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村里人均耕地约两亩,每年一季,平均种玉米,一亩地能收600-700斤,按每百斤110元计算,可卖大约700元,扣除种子35元、底肥75元、施肥65元、耕地35元、农药10元等共计220元成本费用,每亩包含人工费用可赚480元。由于缺水等地质自然条件的影响,人畜饮水困难,加上缺少启动资金,养殖等其他产业发展起来比较困难,农民生活依然贫困,全村234户中,低保户21户、五保户4户,其余209户绝大多数也处于比较贫困状态。”冉清根据在农村几天了解的一些情况,计算着他所在的张家庄村村民收入的情况,“他们也不太清楚我们是什么学员,只知道我们是外面来的驻村干部,但能看出来他们对年轻干部充满期待。在走村串户期间,他们倾诉了一些困难与问题,希望我们能帮助反映和解决。”
面对存在的问题,驻祈家峪村的几位学员,则切实地为当地村民办了一点实事。“村里共用四个水窖,其中两个没有盖子,小孩儿路过很危险,树叶和灰尘也很容易落入水中。看到以后我们征求了村长的意见,决定自费为他们做两个水窖盖。”
来到村里的当天下午,吴小平他们就测量了水窖口的尺寸并画出了水窖盖的示意图,“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帮老乡多干点活,我们兵分两路,一拨人继续帮老乡收玉米,我和唐源、子平到县城联系做水窖盖。由于水窖盖工程量很小,所以老板一开始不太愿意做,当他们得知我们是国家行政学院的学员,很想为百姓做点实事时,同意为我们做水窖盖。”而最令吴小平他们感动的是,当两个由防盗铁石窗和铝合金板做成的水窖盖盖上的时候,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还纷纷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
“说心里话,我虽然生长在农村,可已多年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劳动了,所以一开始感觉到有点束手无策,好在我们有最好的老师,村民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推三轮车推得稳。通过一下午的‘培训’,也掌握了一些劳动技巧,所以割玉米和掰玉米速度也快了很多。”在农村长大的佟轶材重拾了干农活的“技艺”,在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对这些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工作,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正处级青年干部来说,在基层较困难的农村地区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真正收获,是比帮学员办了件事、学会干农活来的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学员们在结束了几天农村生活返城后,将自己的教学体验活动写成调查报告。来自南方发达省份的沈燕俊在报告中吐露心声:这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北方农村的生活状态。
在他看来,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等政策给农民的帮助确实很大,但这些惠农政策也需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他们的卫生条件还是很差的,饮用水也很紧张,农作物灌溉用水无法保障,农业生产工具很落后。加快饮用水源保障,实行农村厕改也是迫在眉睫。”
这次与农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不禁让沈燕俊感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们欠农民的账还很多”。同时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农民生活的重视,“农民的生活要改变也正在改变,也让我们这些青年干部感受到了使命和责任。这几天,当地村民用自己喂养的鸡、自己做的豆腐、自己种的葵花籽招待我们,让我们坚定了永做农民公仆的信念,争取为农业的发展多尽自己的一份力。”
毫无疑问,沈燕俊的心声是参加这次创新模式培训后,所有优秀青年干部们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