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PM2.5,一个“被传说”的数值

邓海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7日   02 版)

    在近日举行的“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坦言,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有一定差距,现行空气质量评价因子偏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仍处在低水平。(《中国青年报》11月16日)

    数据不是全部,但没有数据有时又令人特别抓狂。官方的说法是空气质量达标水平偏低,但究竟是低到膝盖处、抑或低到泥土里,还真是难以臆断。今年秋天,不仅仅是北京,很多城市的秋高气爽被接二连三的灰霾天代替,而在一场场关于美国驻华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监测数据谁更准确的辩论中,“混战”之外,也顺带普及了PM2.5这个专有名词——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负载大量有害物质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目前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关,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

    问题是,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但一直没有增加对PM2.5的监测。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态称,国内一些城市还不具备PM2.5的监测能力,法定必须公布PM10的数据,至于PM2.5的数值,想不想公布各地可以自己决定,甚至可以制定自己的评价标准。这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PM2.5目前缺乏硬件支持;二是各地标准可以因地制宜。事实上,南京市委宣传部于11月14日发布官方微博,首次公布PM2.5浓度的相关数据,旋即引来网民“围观”;而广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柳近日也表示,“广州PM2.5监测工作很早就已经展开”。业内的说法是,PM2.5的监测并不困难,与PM10的监测仪器是一样的,只要加一个切割头,把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过滤出来,再进入分析仪器——那么,PM2.5数值迟迟难以正式出炉,究竟是“难为”还是“不为”?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旦天气数值包含对PM2.5的分析,那么,很多城市漂亮的“气候成绩”估计都要难堪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透露,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他呼吁,制定环境标准应以保护公众健康为第一。如果以小人之心度之,为什么有些地方部门不愿公布PM2.5的监测数值呢?原因恐怕有两个:一是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的压力,天气不会说谎,一旦PM2.5不太“雅观”,起码最扎实地说明了城市的生产环境有待改良,如果顺藤摸瓜下去,也许还能发现更多隐身的“污染源”;二是宜居口号与民生承诺的压力,粗糙的标准下,灰霾天也是“优质天”,一旦标准提高上去,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那么,诸多城市信誓旦旦的“蓝天计划”恐怕就会在数据上“翻脸”。因此,“因地制宜”的评价标准可能更能过得了“民意关”。

    污染的问题,苛责检测数据意义不大;但如果数据都不能尊重事实,活在旧标准里如撅起屁股的鸵鸟,又如何能警示问题、纾解症结?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的一声叹息振聋发聩,“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PM2.5,有没有这样的嫌疑呢?

对不起,孩子!
“等不起”的工程还要等多久
追逐苹果的路上,饿死还是撑死
别惊诧于地沟油流入政府食堂
强制企业社保不可忽视政府责任
PM2.5,一个“被传说”的数值
微言快语
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