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青年时尚节”日前在浙江宁波举行,“微博校园”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加入,让这一届的时尚节显得更为“时尚”,也让参与活动的青年人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开辟了一条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引领青年的新渠道。
新媒体创新团的工作方式
“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源于中国青年服饰时尚节,至今已举行八届。青年人的时尚节日,如何与青年互动?这成了团宁波市委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新媒体“网聚”青年的尝试,进入他们的视野。
团宁波市委认为,在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单靠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足以吸引年轻人,需要把网络、报纸、杂志等传播手段全部利用起来,形成立体态势,才能事半功倍。
为此,他们积极寻找可以连结青年、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互动平台。在与中国青年报的沟通中,团宁波市委主动对接“微博校园”,并集中动员当地高校社团加入到“微博校园”。
“微博校园”是中国青年报社构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发起的一个新媒体传播平台。从创建开始,“微博校园”就秉承中国青年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宗旨,提出“一起微笑(校),共同成长”,在倡导“向前、向上、向善”的同时,服务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据悉,自今年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发起微社团行动以来,已有来自国内29个省(区、市)286所高校的4700家各类校园社团申请入驻“微博校园”。其中,北京地区高校社团突破800家,仅北京大学就有100多家社团在“微博校园”安家。
在团宁波市委领导看来,“微博校园”的微社团行动探索了一个全新的校园传播模式,他们承办的中国青年时尚节,与全国大学生社团互动“青年服饰与时尚”话题,在扩大时尚节传播影响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时代时尚精神。
据了解,由中国青年报社与腾讯微博联合打造的服务大学生专属成长平台的“微博校园”,仅在腾讯的微博用户就达上亿,可以成为大学生随时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其已经开展的“永远不能忘记”、“相约西部——2011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等一系列全团性活动中,与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携手互动,成为全团新媒体一个重要阵地。
基于此,团宁波市委、中国青年时尚节组委会主动联合中国青年报,决定在中国青年时尚节期间,专门在“微博校园”这一时尚平台上开办专题,实行报网互动,邀请知名专家、参赛选手与广大青年一起探讨当代青年时尚,诠释时代精神内涵。
运用时尚传媒创新团的工作方式,以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思想引导和时尚引领,对团宁波市委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团市委还通过时尚节组委会官方微博,推出了一系列与网友互动的活动,如:“门票‘秒杀’”、“观‘赛’论剑”等活动,给网友派送颁奖典礼入场券;邀请“微校达人”到现场担任微博直播前方报道员等。
重要的是自我创造时尚
在“微博校园”里,大学生们尽情表达他们对此次活动、对时尚的感受。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在这个时尚文化快速演进的年代,站在时代浪尖的中国青年们,以自己独特的品味和视角,争做时尚的先锋,扮演着服饰流行引领者的独特角色。
广州大学新闻中心:时尚是一种生活态度,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分享,懂得时尚更应该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时尚,在时尚中诠释生活。
喻贤璐:时尚不仅仅局限于外表,时尚更是内心的一种气质,乐观的一种态度,时尚就在我们身边!
童兴华:对于我们来讲,展示青年人的个性魅力,实现年轻活力的自由表达,并与民族特色相融合,才能使中国的服装时尚走在国际前沿。因为我们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潮流的变化,也记录时代的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时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必为了时尚改变自我,重要的是自我创造时尚。
随着中国青年时尚节在宁波的举行,有关“时尚节”的专题也相继在“微博校园”、中青在线和校媒网开设,一条条时尚主张的精彩“微博”出现在中青在线的“微博校园”上,众多网友特别是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品味和目光,审视时尚潮流。据悉,仅决赛和颁奖典礼进行的短短几小时就刊发相关微博1500余条。
别出心裁的邀请、实时便捷的互动,也引发了更多高校社团的纷纷关注与效仿。在“微博校园”热门话题的吸引下,宁波有500多个高校社团入驻“微博校园”,时尚节更汇集了数十万网友的微博关注。
突破时空对活动的限制
“通过‘微博校园’等新媒体,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传播方式,使公众了解、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大大加强了此次活动的传播效果。”团宁波市委书记杨勇说,现在博客、微博等中国新兴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新媒体的日渐成熟,其在重大活动中的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利用好这些新兴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6311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13.8%,在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客的使用率达15.5%。
“数量巨大的网民,为活动的有关负责人广泛参与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认为,新媒体不仅仅是吸引网民的看台,更是广泛参与的大舞台和凝聚智慧结晶的大展台。
事实上,就像当前广为流行的“微博”,网民可以轻松利用电脑、手机等载体,通过互联网络,在140个字的范围内,针对自己和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抒发自己的意见、观点,以及在微博广场、微博直播间就自己所关注的微博用户了解时事和最新、最热门的话题,更能用“关注”、“粉丝”、“互粉”的形式和他人及时、深度地互动。
而另一方面,随着“微博”、“QQ”、“飞信”等新媒体平台被更多的人使用,新媒体在政策发布、信息传播、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运用也已经越来越广泛。
团宁波市委此次对“微博校园”等多种新媒体的运用,不仅拉近了普通青年与共青团组织的距离,而且吸引了更多的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参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青年时尚”的关注,激发了青年的热情。
据悉,基于此次的成功实践,团宁波市委正积极响应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决策,将借助互联网、3G移动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建设面向学生的学联主站,为各级学生组织配备网络账号、3G终端,将通过网页、手机资讯、ECP会议系统等媒介,向“智慧型”团组织努力。
“突破时间、空间对活动的限制,形成宁波市团工作的品牌特色。”团宁波市委副书记钱雪华说,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表达方式、聚集方式和动员方式,也影响着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团组织必须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对青少年发展与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提升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