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在粤务工青年唐小华,通过“圆梦100”新生代农民工骨干培养发展计划(下称“圆梦计划”)成功入读北京大学。在得知自己被录取的那天,他用湖南话兴奋地对着有些耳背的老父亲大声说道:“北大,北大,我考上北大了。”在广东,通过团广东省委等单位组织的“圆梦计划”成功圆大学梦的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已逾万名。
同样是在粤务工的四川汉子刘清松,今年8月报名参加了广东新生代农民工玫瑰节,并幸运加入了玫瑰节之“美满玫瑰——百对夫妻圆梦周”活动,和已结婚13年、面对面相处却不到3年的妻子,踏踏实实地相守了一周。
“如果没有‘两进三同’(走进基层、走进青年,与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就没有‘圆梦计划’,也没有后来的‘玫瑰节’、‘稻草人’等一系列项目,更没有我们对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思考。”团广东省委负责人说。
2010年,深圳富士康、佛山南海本田等事件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也引起了团广东省委的深思:“新生代农民工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群体,作为共青团组织,我们能为他们干些什么呢?”2010年10月26日至30日,团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率10多名干部走进了东莞长安镇工业园区,和工人一起在流水线工作、在饭堂用餐,并和同行的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缜密的新生代农民工专题调研。
这种零距离接触让广东团干部逐步摸清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很快,“两进三同”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在广东共青团推广开来,每位团干部每个季度都要用5个工作日的时间开展“两进三同”。
“共青团工作就是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唯一的可能就是要最密切地和青年在一起。”团干部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今年春季,广东全省团干部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第二周,集中开展“两进三同”;夏季,围绕“四万四百”(万名团干推进千家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办万件实事、结对万名青年骨干等)开展“两进三同”;秋季,以“到非公企业去,和新生代农民工交朋友”为主题开展“两进三同”。“我们的步骤是,春季找到感觉,夏季求得实效,秋季标准化运作,冬季力争形成工作自觉。”指导全省团干部开展“两进三同”的团广东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旨在“和青年在一起”、“和青年建立血肉联系”的“两进三同”,为广东共青团工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团委书记房俊东在春季“两进三同”中发现,学生对团组织的有些工作“没感觉”。“我们花了那么多心力,投入也不少,怎么就这么个结果?”
团东莞市委在2010年创下新建2812家非公企业团组织的良好成绩,“两进三同”中,东莞团干部在已建立团组织的企业中发放的1000份问卷结果显示,近一半新生代农民工竟然不知道所在企业建立了团组织。
“如果团的领导机关自己整合社会资源自己用,而不用到基层,不覆盖基层青年,他们怎么可能对你有印象?连印象都没有,他还怎么让你凝聚?你又怎么为党做群众工作?”在年初的一次研讨会上,团省委的干部们怀揣着对青年的真挚情感激辩直言。
经多次探讨,团省委形成了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的思路:千方百计把机关的开支省下来,投到基层去,再通过吸收“体制外”优秀青年担任基层团干部等方式,让财力、物力、人力在基层聚集。
今年2月,“三多三少”(干部下基层的多与少,资源下基层的多与少,活动项目对青年覆盖的多与少)的工作评价标准写进了团广东省委全委会的工作报告。团省委率先垂范,推出“千万资金下基层”项目,承诺在2011年争取28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基层工作。
此举触动了全省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回想以前,我们都把钱用于所谓的‘大事件’上,却较少关注到基层团支部。其实支部就在青年中间,支部才是我们的‘桥头堡’。”春季“两进三同”结束后,房俊东和他的团队“痛定思痛”,作出把80%工作经费下拨给基层团支部的决定。珠海、肇庆等市团组织纷纷开展与“两进三同”配套的“百万资金下基层”项目。
截至今年10月,团广东省委已经以项目的形式下拨了2000多万元,并为全省38个没有工作用车的县级团委配备了工作用车。为全省所有镇街团委配备笔记本电脑的计划,也在逐步推进中。
广东共青团依托团中央部署的高校优秀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锻炼和乡镇团的组织格局创新两项工作,为每个团县委增配一名专职副书记,推动每个镇街团委配备3到5名兼职副书记。截至9月底,广东已有1万多名“体制外”优秀青年进入“体制内”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全新的项目体系
“原来只知道埋头在生产线上忙碌,没有希望,现在我既有了目标,也有了奋斗的底气和勇气。”“北大100”广州学员吴杰感慨地说。“圆梦计划”是广东通过“两进三同”把握青年诉求成功推出的一个项目典型。一年来,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不同诉求,广东形成了一系列竭诚服务青年的项目体系。
“圆梦计划”的第一个试点“北大100”实施后,团省委围绕组织架构、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等内容,着手打磨“北大100”的标准化模式。在初稿完成之际,团省委权益部干部带着初稿走进企业“两进三同”。“我基础不好,如果有大学生帮我辅导作业就好了”,“我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做规划,希望有高人指点”……新生代农民工无意间流露的心思,得到了切实的回应:“双导师双助理”制度(为每个“圆梦100”班配备一批人生导师、学业导师、班主任助理及学习助理)成为“圆梦计划”标准化模式的重要部分。
之后,以“北大100”为示范,“圆梦100”逐渐在全省落地开花。今年秋季,以“北大100”为样板,团湛江市委联合湛江师范学院启动“圆梦计划·湛师100”,选拔100名在湛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入读湛江师范学院;团佛山市委联合市人社局和佛山电大,推出“圆梦佛山·电大100”项目;而在“圆梦计划”的孕育地东莞,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组织设立东莞“圆梦计划”联席会,东莞每个镇街至少资助100名当地优秀新生代农民工攻读2到3年的网络远程教育专科、本科学位……
以“圆梦计划”为起始,广东秋季“两进三同”的主题,索性定位为“到非公企业去,和新生代农民工交朋友”。这也让广东团干部更深层次地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后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诉求推出的玫瑰节,针对其精神需求推出的青年农民工作家协会,都以“总部—门店”的模式在基层一一落地。即以团省委、团市委为“总部”,设置项目、建立规范,同时把资源往基层转移,让基层成为活动主体,让基层青年对党团组织的关爱“看得见、摸得着”。
与此同时,团广东省委大批量地把品牌项目放到基层开展:旨在帮助解决贫困学童入学难的“南粤会亲”已经开展了17年,今年首度把活动扩展到全省121个县(市、区),5500多名贫困学童基本得到一对一的认捐资助;今年8月,“七彩梦·飞起来”——广东留守少年儿童“福彩夏令营”首度在全省21个地市同时展开,2000多名主要由镇街团委选定的留守少年儿童,走进广州、江门等城市,走进大学校园、接受应急培训、与久未谋面的父母团聚……
“强化基层的资源配置是第一步,项目向基层转移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要让基层成为活动主体,团省委去做顶层设计。”团省委负责人表示。
复制推广在基层运行成功的项目
“两进三同”深刻改变了广东团干部的工作理念,推进工作、开展活动,首先考虑可操作性、受青年的欢迎程度、满意度等,在工作设计环节就让基层参与进来,在基层试验成功了再复制推广。
实施“稻草人”广东青年志愿者社区少年儿童守护计划,团省委相关部门邀请社区居民、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企业白领等群体共同参与探索,尝试以“社工+志愿者”的合作方式,开展安全宣讲、定点守护、社区巡逻、快乐陪伴等未成年人守护工作,打造出一套成体系、可推广的项目标准化运作模式,并向珠三角9市具备条件的街道社区复制推广。
联合劳动保障部门创建的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成才工作站,则直接设立在非公企业,和企业团支部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以前更多的是团省委部署工作,团省委既是工作主体,又是活动主体,工作最多到团县委,而“两进三同”让上级机关与基层融为一体。团省委负责人坦言,过去长期存在的“热在市县、冷在镇上、散在支部”的困局正在得以逐步破解。
在着力让基层成为工作主体的同时,团广东省委也在“顶层设计”勤下工夫。团省委主动参与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的调研与起草,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任务分工中承担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等六项工作任务,为团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彰显作为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将团组织“两进三同”等制度写入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把团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总体部署。
党建带团建意见的颁发与实施,也让基层团干部备感振奋。广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加强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非公团建、同级党委每年安排部分党费用于团建、地方财政安排经费支持党建带团建工作”等词句赫然醒目。
步入冬季,广东团干部“两进三同”已不再需要上级团组织自上而下发通知后才开始行动。团英德市委副书记陈强决定再去望埠镇崩岗村看看,他在夏季“两进三同”中和该村村民龙胜权成为好朋友,他想看看龙胜权通过“小额贷款”进行的养殖项目怎么样了。团省委权益部干部决定再次回到江门鹤山的企业里,那里有不少今年入围和没入围“圆梦计划”的新生代农民工,还在盼着和他们一起“做工”……
“我们在‘两进三同’中认识了青年、理解了青年,和青年有了深厚感情,更理清了开展工作的思路。到如今,‘两进三同’是组织要求,更是内心需求。”团肇庆市委书记王良华道出了广东团干部的共同心声。
逐步理清了思路、尝到“与青年保持血肉联系”甜头的广东团干部,却拥有着持久的工作热情。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两进三同”只是共青团工作归位的初始探索,真正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他们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