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华文化要走向民间,走向世界

许嘉璐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8日   02 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当今的中国,在文化领域有千千万万件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认为有两件事应该特别重视,特别强调。

    第一件:我们所研究的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才能深入到13亿人的心里?怎么能普及到2800多个城市里?怎么能进入到几十万个村庄里?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仍然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包括作家、学者、书画家等等,也就是仍然仅仅停留在13亿人中的极少数人里,那么,炎黄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一定要丧失,一定要断种!因为文化应该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里,活生生地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大家认同,大家实践。中华文化的优秀品德,不管是“仁义礼智信”,还是“和而不同”,当它仅仅停留在杂志上的时候,它已经死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能够深刻懂得并自觉实践的,在13亿人里面恐怕也是极少数。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困境,我们的尴尬,我们自己的悖论!

    第二件:既然我们自认为从炎黄开创的中华文明史经过无数代前人总结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理念最适合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进步,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把宝贵的遗产以及我们今天的思考奉献给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元,只有真正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让世界人民承认你们是多元文化的一元了,才能形成多元文化的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世界还在朝着文化“单元化”走。在北京,在我们的大城市,我们觉得到处洋溢着中华文化。但是就全球看,西方的文化、美国的文化还在以比我们中华文化快得多的速度向全世界散播。越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前路的坎坷,但是无论如何,中华文化必须走出去。

    对此,我们没有作好准备,还并不真正懂得如何走出去。不是我们的书画在国外办一个展览就是走出去了。外国人绝大多数看不懂中国书法,看不懂中国画。因为他们从小、从他们曾祖父那一代,看的就只是西洋画、写实的画,看不懂写意。意者,思想也。因为他不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不会懂得芭蕉树下一个老者在一块石头边喝着茶、仰望着山峦云海表现的是什么。

    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文化产品,要走出去,就需要用人家懂得的语言,用人家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向人家介绍。例如,中国画讲笔墨,要用线条,什么都可以用浓淡的墨色表现,而西洋画恰恰是绝对要回避线条,要用画家眼里的客观事物的色彩。又如,中国画不讲究透视,但看了自然知道远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没了线就不是中国画了?我们的画家在自己的画作前,面对外国的参观者,能不能用最通俗的、外国人喜欢听的话语向人家介绍啊?当中国书法、绘画不再成为一般外国人作为猎奇,作为观察落后、原始而购买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才能算是真正走出去了。其他的文化品种也都有这种情形。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没入学的小孩子。我们要虚下心来,当小学生、当中学生。当然,我们又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学生、中学生。因为在我们胸中,在我们脑子里、皮包里,装着世界上最好的艺术、最好的作品。我们不过是要虚下心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那些某种意义上的“文”盲。这主要不是为了销售,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书画,了解中国人平和、友爱,或者说是包容世界的天地之心。

    一个“走向民间”,一个“走向世界”,我想,这是中国文化界共同的使命。

    (注:本文节选自作者在中华炎黄文化优秀成果展上的讲话)

中华文化要走向民间,走向世界
学术人怎么读《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学界关注中小企业转型
体制创新与文化惯性
怎样处理政府、市场与农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