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4日~25日,由中国青年报社、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共同主办,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的2011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在重庆召开,在“魅力校园 一起微校”的主题下,校园文化是在本届年会上被提及最多的词。期间,来自全国110所高职院校的160多名代表,见证了在激烈竞争中诞生的30所“2011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今天,本报推出两个版的专题报道,将代表们交流和探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及思考呈现给读者,把专家对于职业院校如何扩大影响力以及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读者一起分享。
有人总结现在的高职院校存在几大不足:文化底蕴不足、系统规划不足、自身特色不足、人文熏陶不足、建设投入不足、社会影响不足。甚至还有人说,现在的高职院校是“文化的沙漠”。这样的提法可能会有些过激,不过,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成长的瓶颈,即如何从规模化发展迈向内涵式发展。
无疑,文化应该成为突破这个瓶颈的有力武器。
正如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在2011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所说的那样,“抓教育其实就是抓文化,抓文化必须抓教育。办学校必须讲文化,讲文化才能办学校。”
事实证明只有有了文化,学校的发展才能有后劲,只有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学校才能办出特色。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应有自己的特点:从行业特点出发寻找学校文化
“水,至柔,柔能克刚;水,至刚,水滴穿石;水,至微,润物无声;水,至博,海纳百川;水,至善,能净化人的心灵;水,至美,能激发人们的开拓精神,还能鼓励大家逆境中不弃不馁……”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楼玉宇学的是水利,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事水利教育,对水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楼书记说,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就是跟水进行斗争的历史,在与水斗争的过程中,水的特性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感染着人们。“我们是一所以水命名的学校,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着育人的载体,所幸的是水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水的这些特性正是学生应该拥有的品质。”
在学校每年的开学典礼上,学校就会给学生上“水文化”这一课,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了解水文化、接受水文化。“我们要求学生学习水包容一切的精神,学会水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习水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校还建立了一批水文化特色教育基地,包括水墙、群雕、长廊、书吧、网站、资源库等。校园内有清水湾、涌泉池、水之韵广场、“水利今昔”巨幅壁画、“融会贯通”立体石雕、“上善若水”巨型雕塑等。
“学校图书馆的外形设计为水轮机,意味着这里是学生们的动力库,闸形门的设计则告诉学生们要学会控制。”楼书记说,学校在整体环境设计时,处处都融进了“水”的元素,这样学生们走进学校,就像走进一个水的世界,走进一个水利精神的家园。
在2011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主办方举办了一个以校园文化建设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推荐活动。参与该次评选活动的专家指出:“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明显。从本次推荐活动来看,我们充分感觉到具有水利、铁路、工业和军工等行业背景的院校,特色明显,他们倡导的水文化、铁路文化、军工文化、工业文化让人印象深刻。”
有了文化,学校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
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文化是成功的文化:微博带动“微”文化
“你相信缘分吗?我相信。如果不是4月那一天遇见了你,也许我没有动力来到这里。现在,我站在这里要对你说声谢谢,谢谢你陪我走过高考,给我帮助与信念。这3年,我们一起努力变得更好,未来的日子,我们也要一起走,很久很久。”这是网名为“冬夜下的雨”给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博写的“情书”。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黄炜对这条微博记忆犹新。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工作者在为一件事焦虑——怎么能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面对新一代的年轻人,只有能被学生们听进去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黄炜说。
2009年年底的一天,“今天你微博了吗?”这样一条广告语进入黄炜的眼帘,他情不自禁地被吸引并开通了微博,从此成为“微博控”。
“一个能打动我的东西能不能打动学生呢?”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好奇,黄炜于一年后正式开通了学校官方微博。
微博开通后,本来只作为“舆情监测”的窗口,一下子成了学校学生工作的平台。
今年学校把热水直接接到了学生宿舍,方便了学生使用热水,当然也是要收费的,学校定的收费标准是每吨水50元。用热水收费的消息在学生中传开后,学生们在微博上开始发出反对的意见,什么“坑爹的”、“坑我们钱”的声音都出来了。
一时间,这件事成了学校最大的学生意见潮。
“学生们用微博表达意见,学校也用微博,因为这是学生们能够接受的形式。”黄炜说。
黄炜意识到这些孩子其实并没有弄清楚1吨水到底有多少,洗一次澡大概需要多少热水,于是便找了一个学生“意见领袖”,跟他一起算了一笔账:洗一次澡到底要花多少钱?面对事实,学生们在微博上反对的意见慢慢消失了。
但是国庆节过后,新一轮意见又出现了。有同学在微博上说:怎么一个假期过后宿舍的热水就走了两个字。于是,一片骂声又从微博上涌现出来。
这次,黄炜了解到学生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意见是因为他们并不会看水表,错把小数点儿后面的数字当成了个位数字。于是黄炜与后勤的同事一起,给水表拍了图片发到微博上,发起了“看图识水表”的活动。
同学们负面意见颇为汹涌的这一事件,在微博上很顺利地被化解了。
“现在再用以前的方式给学生们讲大道理,是很难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我们必须学会使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听得懂的话,传达我们要传达的信息。”黄炜说。
有了官方微博之后,今年1月5日该学院的院长也开通了实名微博,紧接着首个社团微博开通,3月首个二级学院的微博开通,之后首个职能部门也开通了微博,接着4月开通了首个课程微博,当月学院党委书记也开通了实名微博。
学校也变成了“微校”。
官方微博+学校领导成为“微校”中的“微核”,分院微博+各处室微博形成了“微校”中的微群,社团微博+班级微博则成为了“微校”中的中坚力量。
一个“微”文化也逐渐形成。
学校开通了“微讲座”,秉承微博文化的精髓,讲座不再追求宏大,首先是讲座时间都会控制在1小时以内,另外,开讲座的人也尽量寻找那些从学校走出的校友或是同学们中间的人,让这些人谈谈自己的“微路历程”。
专家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是否有高楼大厦,是否有先进的设备,而在于是否有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一个内核,以此内核贯彻于教学改革、课程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并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差的并不是钱:找对路子是关键
“我现在最大的困惑是,我们的教育如何能找到一个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行为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杨禾说。
杨禾刚从德国回来,“那里的学校没有专门做学生工作的,而我们的学校会设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人员从事学生工作,但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其实,在跟职业院校老师接触过程中,听他们说到困难和困惑时,最常听到的是:缺钱。
确实如大家所说,学校的文化建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实缺钱。很多人形容这样的岗位在学校的位置是“位前位不重”。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了学校党委宣传部门,这一部门在学校的行政排位中确实很靠前,但是“这个部门对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起不到任何制约作用,部门提出的很多想法,希望其他部门配合完成的工作得不到重视。学校有很多花钱的地方,就我们的钱可花可不花,最后就是不花。”一位高职院校的宣传部长说。
很多宣传部长因为想法得不到很好的实施而逐渐失去了工作的热情。
“其实,钱只是表面的问题,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要找对了点子,很多时候是不用花太多钱的。”杨禾说。
杨禾所在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有不少会进入银行,也有的会到全聚德、瑞蚨祥等老字号企业中去,从事的都是跟商业有关的工作,因此,“讲诚信”一直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的部分。但是,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却并不容易。
“今年,我们找到了一个好办法。”杨禾说,学生们都喜欢看《武林外传》,于是学校发动学生把《武林外传》中所有与诚信有关的片段找出来,然后加以剪接、编辑,放给学生们看,“这样的教育效果就非常好,用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来演绎,学生们就会记住其中的内容。”杨禾说。
这件事让杨禾想明白了——只要找对了路子,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不需要花很多的钱。但是同时,杨禾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工作要找到好的形式。“更让我着急的是,一个好的形式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用过几次之后原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也不再有好的效果了。”
杨禾记得,还是诚信教育,学校曾经用过“无监考班级”的形式,每次考试有两个班级可以申请,考试时学校真的在这两个班级不设立监考员,考场纪律全部凭借学生的诚信。
最初的时候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很多班级都申请,最多时全校有二十多个班级都同时申请了。但是,使用过几次之后,这种方式的效果就慢慢消失了。
在不少真正懂教育,真正想做好教育的人眼中,学校的文化建设,钱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最关键的环节。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楼玉宇说:“我现在最困惑的不是钱,钱不是问题。最让我困惑的是,社会上的文化和学校中的文化存在着太大的差异。”他说,“我们希望学校文化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同时,还能引领社会文化,但是现在,我们在影响社会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不优秀的文化经常反过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
(本版照片均由王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