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一批建设特高压的人特别幸运!”

——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技术管理工程师张志朝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06日   02 版)

    “两渡”直流工程线路走线图   制图:小伟

    1980年出生的张志朝刚过而立之年,已是南方电网超高公司一名技术管理工程师。乍一看,这是一个标准理科男。

    谈到“特高压”、“设备维护”、“糯扎渡工程”等专业领域名词时,他耐心地摆数据、讲逻辑、做手势,滔滔不绝,透过那副厚厚的眼镜,能看到他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亮光。但当讲到工作以外的事情,他习惯性抿嘴思索一番,说出三两句“金句”,或辅之“嘿嘿”一笑,表示词穷。领导让他写一份优秀事迹,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晚上”,不够1000字的篇幅里写得最多的还是技术。

    但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理科男,在参与云广直流工程——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时,却成了最让外国专家头疼的人,被称为外国专家的“刺头”。

    2008年5月,张志朝来到云广工程穗东换流站筹备组,担任值长,负责运行维护工作。在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面前,自称“一张白纸”的他没有被吓到,而是跟在外国专家后面,“像个小学生一样学习”。

    当公司很多技术团队开始申报研究项目时,张志朝的“最大年纪八零年,团队最小年纪八七年”的团队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报上选题:±800千伏云广特高压换流站设备维护风险形成机制及管控体系研究。当把申请金额写上19.6万元时,他开始有点担心:这么一个小项目,公司会批准么?出乎他意料的是,公司不仅给他立项,还把申请金额提高到20万元。

    运行维护工作跟外国专家天天打交道,张志朝发现外国专家“只要设备能运行就OK”,并不注重实际运行效果。例如突然跳闸,因为没有考虑周全把设备设计得过于灵敏,引起直接停运,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半个广州城停电”,而更可怕的是跳闸将造成全网解列,整个电网将瘫痪。

    他打电话、发传真,多次向专家提出疑问,四五十岁的“蓝眼睛”却不屑地说:“NO,NO, NO,是你们没有弄清楚,我们的软件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

    张志朝一头扎进资料室,把几十本以前的工程资料翻出来逐一对照,深入到软件开发人员才会涉及的核心程序一一查验,终于证明是软件程序有缺陷。他亲自跑到专家的办公室,跟他们协商,在翔实的证据前,外国专家不得不承认“这事真有趣”,并同意修改。而他也成了外国专家的“刺头”。

    “我们现在私底下是好朋友。”张志朝笑着说,外国专家现在不敢小瞧南方电网年轻的技术员工,还多次表示要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

    后来,项目越做越大,收集的案例越来越多,张志朝的团队将此写成了一本书,还获得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二等奖。看过书的同事都说:实用。

    张志朝的“刺头”精神并不仅仅对外国专家,只要有可能造成失误的地方,他都“眼里揉不得沙”。作为“技术控”,还经常去工程一线现场查看,当临时电缆工。

    “脱离现场去谈解决问题便是纸上谈兵,做工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放松。”他说,每次从现场下来总是感到非常满足,因为对问题又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虽然每次弄得衣服上一块块油迹,全身脏兮兮。

    “技术控”干体力活儿,着实让人惊讶,但比起张志朝疯狂钻研的其他事,这只能算是常态了。

    在技术攻坚阶段,他曾经跟同事在办公室一边开着语音通讯交流,一边翻看资料,一有想法立马分享。“连打字都嫌慢,一边查资料一边说,‘看看这个模块’。” 在他眼里,不出站门两个月都是正常的,有的同事因工期推迟婚期,有的同事不敢谈起孩子,因为会伤感愧疚。而他结婚也是工作时间的见缝插针,“明天结婚,我当天下午才赶回去,第二天又跑回单位,幸好家里人体谅。”

    现在张志朝加入“糯扎渡”项目组,依然不改“工作狂”本色,他的办公室里还有几大包设计冻结材料需要仔细查看。刚刚一整个上午,他不停地打电话沟通,因为刚发现了一个400千伏的穿墙套管跟云广工程时的材料不一样。

    “有时候供应商会把不成熟的产品提供给客户,不一定不安全,但我们不能冒这样的风险。”张志朝认真地说:“东西很小,但对于工程来讲,都是关键。”

    虽然工作很忙,张志朝仍然挤出时间学习,当看到年轻员工朝气蓬勃的学习劲头,他都会反省:自己是不是掉以轻心了?尤其在加入第二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之后,他发现之前积累的经验很多都不适用,“又回到一张白纸”,更觉得学习的重要性。

    凭借着对工作的执著热爱和刻苦追求,2005年才进入公司的张志朝从花都变电站的班长到穗东换流站的值长,再到现在“糯扎渡”项目的技术管理工程师,几乎熟悉从交流到直流所有一线技术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撰写成7篇专业技术论文,并出版两部特高压直流输电科技书籍。

    “我们是第一批建设特高压的人,特别幸运,但责任也特别大。我能做到的就是潜心钻研,使不得一点儿偷奸耍诈。”这句张志朝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道出了这位“刺头”心底最真实的心声。

西电东送再添南网样本
科技创新“点亮”万家灯火
“第一批建设特高压的人特别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