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指数为522,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也因“超出该污染物的值域”,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去年11月,美驻华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曾爆表一次。北京环保局称,4日空气为轻度污染。(12月5日《南方日报》)
京津等地遭遇大雾天气,北京继伦敦之后再获“雾都”之称。冬天起大雾,自然现象,是老天爷不给城市好脸色。谁是罪魁祸首?其中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大气悬浮物中的细粒子PM2.5严重超标。近日的北京大雾,让“爆表”成为网络新词,让“Crazy bad(糟糕透顶)”开始流行。北京环保部门的“轻度污染”并非有意“降级”,而是基于现行的PM10监测标准。
虽然北京市环保局已经开始监测PM2.5并存有相关数据,但以“只供科学研究”为由拒绝公开,并在12月2日正式拒绝了网友关于PM2.5数据信息公开的申请。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目前PM2.5监测数据只能生活于“监测室”里,不能见光,或者见光死。大雾让能见度降低,信息不能公开让环境的“能见度”降低。
媒体进行过客观的分析与推测:虽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我国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逐步推开。
PM2.5监测及其信息公开不能再“雾”里看花。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11月16日表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有关报道称,对全国范围内PM2.5的监测,有望在2016年实施。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相关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需要五六年时间?太“慢”了。
公众的眼里揉不得PM2.5。让我们的肺免于PM2.5侵害,从监测与公开入手。“鸵鸟心态”要不得,“鸵鸟标准”不能要。现在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就应该放大公众参与的“能见度”,有关部门不妨让民意民智来“净化”空气,驱散阴霾。
冬雪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