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根基。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六中全会《决定》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活动与文化从未分离。“我们就两者的关系提炼出一句话:‘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
邵琪伟说,旅游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4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个,历史名镇名村251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实践证明,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地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需要对古城、古镇、古村落进行挖掘和保护,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这也有利于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近日,记者随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央媒体采访团采访中发现,在旅游业繁华的地方,特色文化也随之繁荣和发展。
武夷茶文化随旅游业扬名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北部,闽赣边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也是福建的旅游名片和形象代表。回顾武夷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座美丽的山水旅游城市,起步时间晚,最初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拥有先天的发展条件和源源不断的客流。
历史上,武夷山是个守着“一亩三分田”的传统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1989年撤县建市后,武夷山着眼长远,确立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的方针。短短20多年,武夷山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武夷山旅游被世人熟知的,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台湾冻顶乌龙茶的引种地,更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
走进武夷山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店、茶馆。除旅游业,茶业是这里百姓赖以生存的另一支柱产业。种茶、制茶、贩茶、品茶,茶与武夷山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好山、好水、好茶,还有一出好戏在武夷山等着每一位访客来欣赏。《印象大红袍》是一部讲述茶文化的歌舞剧,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所打造。从民间有关大王峰和玉女峰的传说,到名茶大红袍的由来;从古人咏茶到现代茶坊老板说茶,再到茶工艺制作的展示,通过丰富的舞台色彩,优美的歌舞,逐一呈现,引人入胜。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说,是旅游业激活了大红袍的发展。“现在,武夷山的茶农都很富,游客从武夷山走的时候基本都会带武夷岩茶走。”王顺明说,“如果不是旅游业的发展,武夷山的茶文化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知名度。”
福建省旅游局局长郭恒明说:“目前,福建省以茶文化为主打,不断开发福建的旅游文化产品,推动旅游业发展。福建茶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茶文化体现在各方面,讲究品味人生、修身养性。茶不仅本身为旅游产品,还可用于制作各种与茶相结合的食品,如糖果、糕点、茶膳等。此外,茶园也是乡村旅游的观光景点。茶文化旅游是一种融合了休闲、交友、养生、养性的体验。发展茶文化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丰富和挖掘。福建省重视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将茶文化作为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使茶文化与旅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福建的文化旅游独具特色。”
景德镇景区复活千年古窑
景德镇的瓷器曾经远销世界各地。一抹中国瓷釉,就是风行时尚的代名词,欧亚大陆的王公贵族,都以能收藏一件中国的精品瓷器为荣。
近代,景德镇的的瓷器逐渐淡出主流市场,尽管20世纪50年代以来,景德镇传统制瓷业曾出现过短暂恢复,然而,在陶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高成本的传统柴窑退出了历史舞台,景德镇再次陷入低谷。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德镇瓷文化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景德镇是国家旅游局1997年向海内外推出的35个王牌景点之一,还是唯一以陶瓷历史文化旅游为主、人文景观和生态旅游为辅的旅游城市。陶瓷文化旅游作为“拳头”和核心,无疑是景德镇旅游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江西省高级技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柴窑把桩师胡家旺最自豪的事是,2010年10月,一座复建的明代葫芦窑在自己手中复烧,“这是我师父的师父都没有经历过的。”
今年68岁的胡家旺是景德镇最知名的“把桩师”。“把桩师”相当于整个传统瓷器烧制中的总指挥,要对陶瓷烧造的所有环节负责。他所复烧的葫芦窑是已经失传几百年的景德镇传统柴窑。
2005年,英国伦敦的佳士德拍卖会上,一尊名为“鬼谷子下山”的中国元代青花大罐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了单件工艺品拍卖的最高纪录,按照当时的国际黄金价格折算,价值黄金1.6吨。这尊元青花大罐的产地,就在中国江西景德镇,而烧制它的窑炉,正是在中国陶瓷烧造史上大名鼎鼎的葫芦窑。
复建的葫芦窑位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现在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前来此参观他们心目中的瓷都圣地。近两年来,古窑民俗博览区借助其特有的文化优势,相继开展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和元代馒头窑的修复重建工作,修复重建完成之后将进行复烧。
胡家旺说,是旅游业的发展,才使他有机会和全国顶级专家一起复建这些古窑,“在我的晚年,能看见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复兴,打心底里非常高兴。”
井冈山红色文化复兴
如今,在井冈山上重走红军路,接受体验式教学的学员随处可见。江西省委组织部井冈山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汪光华说:“走一趟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听一堂传统课,已成为很多游客上井冈山的‘必修课’。”
依托全国各级机关单位在井冈山设立的培训基地,井冈山积极完善情景再现、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红色培训拓展训练等教育载体,创造性推出了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培训模式,通过开展“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等活动,增强培训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据统计,今年以来,每天有近100个班、上万人在井冈山参与红色培训活动。
每天晚上7点多,吃过晚饭,家住在井冈山市新城区红军大道上的贺元宝,换上红军军装,骑上摩托车,赶往山脚下拿山乡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演出地,参加当晚8点20开始的演出。一年中除了冬天和下暴雨,他天天都来。贺元宝是《井冈山》600多名群众演员中的普通一员。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井冈山市的农民和打工者。贺的太爷爷就是一名红军战士,随部队离开井冈山后再也没有回来。
从实景表演三年前开始,贺元宝就一直参加。作为一名群众演员,演出一场领取薪酬20多元。虽然不多,但在他看来,能再现自己先辈当年扎根井冈闹革命的场景,能再现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他感到非常自豪。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秉承“红色摇篮、生态井冈、精神家园”的主题定位,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接受洗礼,红色旅游呈现“井喷”现象,红色激情正在感染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