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沪深股市大跌,两市一天损失逾6000亿元,相当于一些西部省份一年的GDP。据财经媒体报道,暴跌缘于人们对一则消息的“误读”: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板“基本准备就绪”,“将在时机成熟时尽可能快地推出”。
无独有偶,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11月30日早间,又有传闻称“国际板马上要走内部流程”,受此影响,沪深股市再次双双暴跌,当天两市主要指数下跌幅度均超过3%。
尽管证监会官员很快出来澄清此传闻不实,但暴跌已成无法改变的事实。一些损失严重的中小股民开始追问:中国股市有太多次由传言导致的暴跌,这一次我们能不能问问,谁该为不当言论负责,能否给广大股民一个交代?
股市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财经领域,一些“业内人士”、“权威人士”的不当言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屡屡发生,引发越来越多的国内中小投资者呼吁有关方面抓紧出台“不当言论获利追究制”。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一项题为“谁该为不当言论造成的后果负责”的在线调查显示(1052人参与),77.5%的受访者对两次谣言引致股灾一事表示关注。93.2%的受访者痛感不当言论已然重创国人财富,其中47.7%的人认为这种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自愿参加这一调查的受访者中,90后占2.3%,80后占39.7%,70后占36.9%,60后占12.0%,还有7.0%的人为50后。
民调显示金融领域不当言论影响最重
“套了吗?”这几天,自称“资深悲催小股民”的李博,总能听到这样的问候。前段时间A股走势还算平稳,被套牢的李博心里重燃“解套”的希望。结果一个“国际板即将推出”的传言,让李博再次陷入崩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能不能问问,到底是谁制造了这样的股灾?”
在深圳一家地产公司做营销策划的陈立清,2009年10月将自己的3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股市,可两年折腾下来,被“套”了一半。前不久的大跌让他再次“深陷泥潭”,看到只剩下10万元的户头,他欲哭无泪。陈立清觉得,很多股票涨跌似乎和公司业绩没多大关系,经常是一句话导致大涨大跌。“身边的中小股民都成了‘冤大头’。100个里面有5个赚钱就不错了。”
独立投资人、财经作家林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1·16”这样的暴跌,最受伤害的还是中小投资者。很多投资者从11月16日至今亏损幅度达30%左右。
“现在经常是一句谣言击垮股市。”林军说,自中国股市开市以来,消息就是投资者最关注的东西。投资者对各种消息抱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特别是那些对股市不利的传言。只要有传言,就会出现恐慌性杀跌。
“由于A股的不断扩大及管理力度的加强。像以前那些靠资金左右市场的行为已不合时宜。利用消息来左右市场,已成为想操纵市场的人的‘独门暗器’。”林军认为,谣言之所以能击垮股市,关键在于造谣成本很低——只需通过网络(几百篇博文、帖子)、某些媒体(一篇像模像样的报道)、一些所谓知名人士(专家分析、预测)来制造传言。这些传言很快就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不假思索地传播、转载,最后假的也成真的了。
什么领域不当言论最容易引发严重后果?调查显示,“金融领域”排在首位,46.5%的人选择。其次是“政治领域”(21.9%),第三是“民生领域”(12.5%)。
对于这一结果,林军表示认同。他说,几次谣言导致股市一天的损失,甚至超过地震带来的损失。金融领域的谣言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最终破坏我们国家的金融稳定甚至社会稳定。
谁该为不当言论的后果负责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在11月30日的微博中指出,要警惕国际板成了某些空头的暴利工具。“现在某些人动不动就搬出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某些重量级官员还时不常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讲话,导致股市大幅下跌。这其中有没有猫儿腻,有没有空头趁机大发国难财,本人深感怀疑。”
之所以会发生“一句话致股灾”,林军分析:首先,很多投资者不成熟,听风就是雨;其次,管理层监管不到位、不及时,不仅缺少防范和预见性,对这类行为的追究处罚目前几乎无法可循;最后,由于对消息面监管的缺乏,有些传言会真的自我实现,这更让投资者惶恐不安。
林军认为,像“一句话致股灾”这种事,作为主管部门的证监会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此外,当下很多媒体一味追求新闻的爆炸性、快捷度,却很少认真鉴别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不仅对传言推波助澜,更有甚者助纣为虐。对于这些媒体,国家有关方面也应严查。最后,对于造谣的始作俑者,一定要一查到底,给中小投资者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一个不能公平、公开、公正的投资环境,和赌场有什么区别?”林军说,如果让这样的行为继续下去,投资者对于管理层、监管者、上市公司都不会再有信任。很多人会在绝望之下退出资本市场,那做大做强中国资本市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若不当言论造成严重经济后果,谁该为此承担责任?调查中,79.8%的人认为是“发表不当言论的人”,77.0%的人直指“传播不当言论的媒体”,61.7%的人认为是“相关监管部门”,22.4%的人觉得是“轻信言论的公众”。
为何不当言论总会引发严重后果?77.5%的人表示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65.9%的人认为“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没形成威慑力”;63.6%的人表示“媒体不负责任,随意传播或解读不当言论”;41.6%的人选择“公众过分相信‘权威人士’,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
作为地产公司员工,陈立清经常要研究网上各类有关楼市的言论。他发现,网上一些所谓“权威人士”的言论和事实不符,感觉他们背后有利益集团的影子。“有些言论明显代表开发商、地产商的利益,在干扰人们的市场判断。比如,最近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嚷嚷‘限购令’会取消。正赶上年底‘限购令’快要到期面临何去何从的关口,很多人会觉得这些言论像那么一回事,致使一些观望者可能动摇。”
并非陈立清一人有这种怀疑。调查中,75.6%的人认为“一些人成了利益集团代言人,刻意制造不当言论”。
47.4%的人期待出台“不当言论获利追究制”
如何防止不当言论造成严重后果?调查中,52.9%的人认为,权威部门应及时发布准确信息,以正视听;45.4%的人希望公众人物约束自己,别滥用话语权。
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谷迎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权威的发布者,讲任何话都要考虑社会后果,慎用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当下中国舆论界乱象丛生,成因说白了就两个字:‘权’和‘利’。”他认为,不仅是民众要提高识别能力,政府也要加强立法。没法律约束和责任追究,光靠说教很难奏效。现在之所以出现乱象,就是缺少责任追究,很多时候都不了了之,也就越发泛滥。
谷迎春表示,建立言论追究制度的难点在于,很多言论的社会后果是滞后的,有的甚至是在若干月、若干年后才反映出问题。我们只能根据社会后果反过来再追究言论责任。
调查中,47.4%的人建议建立“不当言论获利追究制”,对不当言论进行责任追究。
陈立清说,现在有些人会根据说话者的身份、名气、地位等判断是否相信他们的言论,这会产生误导。我们不能因为“身份”影响了独立判断。普通老百姓要提高自身素质,尽量看到正反两方面的言论,“兼听则明”,同时多留意国家领导讲话、政策,这才能有一个大方向的清醒判断。
谷迎春认为,在楼市、股市、消费、资金运作、子女教育等领域,都应提高国民素质。“比如说股市,都告诉你股市有风险了,你还把所有积蓄投进去,这不是没有风险概念吗?还有楼市,买了房子一降价就骂开发商、骂政府,这不是基本的市场观念都没有吗?这能怪谁呢?这些问题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调查中,33.1%的人认为,民众应有逻辑和常识判断,善于分辨是非对错;30.3%的人建议,民众在作决策时应谨慎冷静,对不懂的东西不随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