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
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大一学生,喜欢交朋友,自认为比较优秀,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不错。我希望在大学中能够学业与社会工作双赢。
然而最近我却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我在应聘学校的各个学生会组织时,最后一轮都被刷掉!原因是我话太多,没有重点。回到班里我也受挫,原以为因为我的个性,大家都认识我,所以在投票选班干部时,肯定有我的份。然而,我的票数极低,这让我非常受打击。这么一来,我在大一就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了!扪心自问,我心气较高,那些感觉无聊且繁琐的职位我都不大想去,而去竞争那些关键岗位时就很容易被刷掉。
我觉得,我的话确实太多,事实上,大家其实不是很喜欢我。从班干部的落选就可以看出来。同时我有些刻意讨好同学们,而他们也“心知肚明”。我告诉自己,专心投入学习也不错,但内心似乎又不甘。我希望在大学能学到更多。
我自认为还是个很真诚、开朗、善良的人,为什么受到这样的打击?郁闷中,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马莉
马莉:
你好!感谢你的信任,愿意向我们倾诉烦恼。
在来信中,你认为自己“开朗”、“优秀”、“喜欢交朋友”、“处事能力也不错”,并希望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学业和社会工作双赢”,从你的表述中我能感到你是个对自己有积极评价并有较高期许的人,这是自我价值感高的体现,是很可贵的。
抱着对自己这样的认识和期许,你却在大学之初的社会实践选拔中屡次失败,别人的反馈是“话太多”,这让你感到“大家其实不是很喜欢我”——别人的反馈和你的自我认识落差很大,这让你很受打击、困惑又无奈。
其实,你的困惑是很多大学生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大学是人生的全新发展阶段,从心理层面看,大学阶段,人的自我意识在快速发展成熟。大学阶段,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自我,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花更多精力探索自己。由于自我日渐成熟,大学生评价事物也越来越能够用自己的观点,不再盲从权威。同时,大学同学多来自不同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经历和价值观,看待同一事物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大学的评价标准也开始变得多元。在中小学,学习成绩几乎是唯一的标准,只要学习好,就能自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而大学则不然,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得到大家的喜欢;人缘好的人也不意味着大家会认为他可以胜任班干部。
第二是作决定的特点。你说自己只想去竞争关键岗位,不愿去做琐碎的工作;在竞选班干部落选后认为“大家不喜欢我”,“在大一就失去锻炼自己的工作机会了”——这些论述似乎有些绝对化,以偏概全,而这是“不合理信念”的表现。事实上,只要我们稍作检视,就会发现你的这些想法过于主观了:
大家不选择你不一定意味着不喜欢你,可能是大家认为你的性格不太适合当班干部。班长和学生会部长需要较好的沟通协调、领导组织能力;生活委员需要踏实认真、不怕繁琐、心系同学的特点,而仅仅靠个性开朗、愿意和同学交往是难以胜任的——你落选的真正原因会不会是你对所竞选岗位不太了解呢?
繁琐的工作也不一定没有价值,也许它能锻炼你的耐心,而如果你能在学习之余把这些工作做好,也是不错的锻炼机会。这样的岗位数量较多,也相对容易获得,如果你能从一般岗位做起,没准会更容易得到那些关键岗位。
再者,即便大一的工作机会都失去了,那也不意味着你的这一年是失败的,也不表明你今后就再没有机会。也许失去了工作你能更好地投入学习;而通过这些失败,你可能会总结出面试的经验——切中场合主题,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而这些经验的价值一点也不比赢得职位低。
第三,关于爱说话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人们似乎认为开朗外向、爱表达一定会有好的人际关系。不错,良好的表达能力会使人在很多方面受益,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会表达的人不一定人际关系好,而那些会倾听的人,其人际关系才真正好。倾听向别人传达的是你对他的关注和兴趣,对方会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视,由此会觉得你善解人意、体贴别人;而过多表达自己则显示说话者只对自己有兴趣,并且需要别人关注;由此别人很难认为他有能力服务大家、担当责任。你提到不愿做繁琐的工作,这是否表明你更在意得到一个职位,而不太在意要如何为组织作贡献?是不是这样的想法和态度阻止了你赢得职位?
虽然挫折让人气馁,但它却对人的成长有积极意义。所以,只要你善用失败带给你的财富,不放弃,努力提升自己,相信终有一天你会达到你想要的那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