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为何频发“读书无用”的悲凉感叹

刘福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16日   02 版)

    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并到城里打工。可当儿子毕业5年,韩培印发现儿子收入还比不上自己,于是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

    如果硬要为该事件作一个新闻标签的话,“读书无用论”是最恰当不过的,这基本上也是韩培印的原意。但如果把大量“韩培印们”的意思掰开来看,“读书无用论”,主要是指大学毕业后子女并没有获得很高的收入,甚至还不如那些不上学的。也就是说,这是在从经济角度看问题。

    而事实上,上大学的好处显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上大学可以开阔眼界、更新观念,锻炼社交能力,具体技能的学习反倒在其次。所以,真要衡量读书是否有用,需要从多个角度看,也需要从长远来看,大学学到的东西可能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逐渐发挥作用。

    但千万别责怪农民短视,他们中很多人对于子女上大学的看法,除了可以提高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外,就是看子女毕业后的收入了。对于家庭贫困的农民而言,更是如此。韩培印对自己的儿子充满期望,这种期望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他毕业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以便带上父母“到北京去好好玩几天”,这是要以经济为后盾的。

    为什么农民主要从经济角度衡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才是韩培印的故事所透露出的更加引人深思的问题,即农村的贫困。农民依靠种地收入微薄,打工的收入也非常少,所以才有如此多的农民希望子女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像韩培印鼓励自己的儿子,“要学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不能再回去种地”。所以,农民掏空家庭来供养大学生,更像是一种投资。一旦投资失败,往往是血本无归,经济回报和家庭的尊严都统统失去,全家也可能会更加贫困。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富裕的哪怕是中产的家庭,是绝不会以这种投资的心态来供养子女上大学的。他们更多地会认为,读大学是孩子的一种人生经历,是让孩子到外面的世界见识世面的一个机会,是增长知识和阅历的重要途径。即便是他们毕业后工资不高也没关系,上大学的学费对这些家庭构不成多大威胁。所以,这些家庭更看重读书带来的经济影响之外的东西,现在很多家庭都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读本科甚至高中了。

    但对于农民而言,他们显然无法想得那么远。贫困的现实要求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有一份好工作,以便填上家庭为自己上大学所掏出的窟窿,另外就是提高家庭整体的收入,实现投资回报。可很不幸的是,韩培印的儿子与全国成百上千万学生一样遇到了扩招潮和随之而来的就业难,高收入对很多大学毕业生而言是一项奢侈。

    因此,虽然从市场供求的角度看,大学生收入不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于许多农村家庭而言,这种“回报”却是难以承受也难以接受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低于当农民工的父亲,这则新闻的悲凉之处不在于大学生劳动力的廉价,而在于为什么农民家庭不能承受这种现实。

    “读书无用论”反映的是农村的贫困,是农民在家庭发展的问题上缺乏依靠。如果农民的这种投资屡屡失败并由此导致农村大学生不断减少(这在国内知名大学已有显现),那农村的贫困很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刘福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2月16日 02 版

保障房质量与乌纱挂钩才会有保障
为何频发“读书无用”的悲凉感叹
“钱进足球”能否助推足球前进
烟草院士谢剑平何不请辞
校车“有病”
谁该吃药
科研“亚腐败”同样不可小觑
不能让大屠杀幸存者悄然离去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