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组织玩的都是花架子吗?显然不是。但有一种现象又确实在各地普遍存在——团组织经常搞活动,许多时候自己觉得挺有意思,干得热火朝天,却不能纳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长此以往,一些地方团组织逐渐被边缘化。
为破解这一尴尬难题,团吉林省长春市委“主动出击”,登上当地党委政府“服务民生”这一中心工作的大平台,一方面全力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青少年,一方面全力带领青少年服务社会民生。
两年来,团长春市委在“服务民生”的平台上大放异彩。2011年,长春市政府授予团市委“民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此外,市政府不仅“要钱给钱”,还“要人给人”,购买公益岗位,为团组织配备了一大批基层志愿者专干。
明确思路,登上大平台
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答案不难找。自2007年以来,长春市将全市新增财力的7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4年,长春市每年都要为群众办100余件民生实事。这组数字,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但刚开始,团市委并未被列入这些民生实事的负责部门。
团组织能做些什么?团长春市委上上下下都在思考。
“要自觉将工作纳入到党政中心工作的整体平台之上,努力让团的工作成为党政中心工作的一部分。”2009年年初,时任团长春市委书记程宇为全市各级团组织明确了工作思路——将服务民生作为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青团的组织功能,在当下均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改善青年民生,来服务青年、服务党政中心工作、促进社会发展,让团组织在服务中夯实组织基础,凝聚和影响青年。”现任团长春市委书记赵心锐说,团中央也反复强调,要树立共青团的服务品牌,从而促进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影响和覆盖,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团市委新明确的工作思路,与团中央的要求、地方党政的要求以及青少年的需求高度契合。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工作当然要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展开。但促使团长春市委更新工作思路的,并不止这一个原因。
“共青团平日各项活动虽多,却常常显得零散,影响力不足。只有把全团工作集结在一个平台上,才会像拳头一样有力。这个力量既体现团在党政的地位,也体现团在青年中的影响。”赵心锐认为,服务民生,就是统领全团工作的最佳平台,实际工作量并没有增加,但整体影响和效益扩大了,整合资源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由此,团长春市委提出了“服务民生促团建”的理念。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团市委把各项工作集结在一个平台上,归纳为青年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青少年关爱计划、社会志愿服务计划、文化惠民计划4大类、18个子项目,并向社会公布。但是,如何进入市政府民生行动计划的大平台呢?那得主动打报告。
2009年12月底,团长春市委把《共青团服务民生工作指导手册》和相关报告材料,递到市政府民生办公室。没过几天,民生办打来令人欣喜的电话:市领导迅速批示,2010年长春市政府的民生行动计划里,就业增收计划和文化繁荣计划的有关任务中吸纳了共青团工作。这意味着,团长春市委不再是关着门小打小闹,而是开始融入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由此,全市共青团工作翻开新的一页。
长春市政府2011年民生行动计划里,共青团工作被纳入的条数更多,富民增收工程、大救助工程、文教提升工程都把团市委列为主要负责部门。团干部备受鼓舞,干劲儿更足了。
最有效的服务:帮青年挣钱
就业创业,是当前青年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长春市民生行动计划中2010年就业增收计划和2011年富民增收工程,都把青年创业就业任务细化,由团市委唱重头戏。当然,这原本就是团组织的重点工作,不能搞砸。
以“青年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抓手,团长春市委将服务青年民生的重点工作,着力加以推进。2010年上半年拉开帷幕的长春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即为该计划中的一个子项目。
“评选过程可以得到专家指导,获奖项目还能得到资金扶持”,得知消息后,长春理工大学学生陈太春第一时间报了名。在这次比赛中,虽然他的项目未能获奖,但他带领的创业团队却被大赛评委、长春市青联委员李海庭一眼相中:“整个团队都来我公司开发,3年内公司投资500万元,如果成功,我们是合伙人。”
“这可真是‘天使资金’!在李海庭的帮助下,我们团队开发的阿凡提商城如今已正式上线,经营得小有声色。”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陈太春意气风发,“是共青团把我向前推了一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团的动员力量很强大。”提起这次大赛,长春市高新区创业孵化产业园负责人蒋小铭也感慨良多,作为合作方,他们原以为能征集到100个项目就不错了,结果团市委很快征集到了近200个项目。
两届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下来,共吸引了372个项目参赛,其中31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团长春市委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长董鲲鹏介绍说,优秀项目可入驻长春高新区创业园,由高新区提供场地、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团组织作为大股东之一,提供政策对接和包括宣传在内的各种服务。
在农村搞活动,拉一帮人搞个卡拉OK大赛,显然不对路子。程宇认为,农村青年的根本诉求是致富,离开致富,对农村青年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也找不到有效服务农村青年的路径。针对农村青年的需求,团长春市委设计了“创业创富行动”,通过依托农村致富大户建立创业创富基地,招募有志青年到“基地”去学习生产技术,增强创业信心,选择创业项目,时机成熟后,团组织再帮助他们独立运营。
“过去,我们搞培训要四处找选题,开展小额贷款时农民申报的项目又不够成熟,担保人也成难题……如今一切围绕基地展开,团的工作就有了依托。”团长春市委农村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孙盛峰告诉记者,两年间,全市建立县市级创业创富基地75个,共发放小额贷款1.15亿元,带动约5700名农村青年走上致富之路。
政府给钱,还给购置岗位
长春市政府民生办多次向团市委提及,在民生实事的大平台上,若是开展各项活动需要资金支持,“尽管开口”。
融入市政府民生工作的大平台之后,共青团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取得优异成绩之后,反过来又能赢得更大的支持。在这个良性循环里,团长春市委收获了大惊喜。
更让长春团干部意外的是,他们还得到了岗位配备上的支持。2010年5月,团长春市委召集的志愿者在创业就业博览会中表现优秀,长春市就业局负责人主动上门感谢。团干部借此机会与对方商议是否可以由政府购买一些针对志愿者的公益岗位供团组织使用。经过几轮商议,最后由长春市就业局选拔40名志愿者管理员,扎根社区、街道开展民生工作,他们的工作任务,由团市委来安排。据悉,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赵心锐告诉记者:“本来,我们的基层工作缺乏人手,在服务民生这个大平台上,政府为我们配备了‘志愿专干’。这对我们的基层团建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此外,作为市政府2011年民生工程中富民增收工程的责任单位,财政局给团组织拨款30余万元,用于400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300名应往届大学生的创业培训。
近日,团长春市委又收到好消息:财政将拨款132万给团组织用于其2012年度对1500名农村青年的技能培训,还将为1.7万名贫困青少年发放价值170万元的购书卡。
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主动登门,要求与团组织“合作”;诸多非公企业纷至沓来,热情申请建团……团市委的干劲儿更足了。
本报记者 宋广辉 王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