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PM2.5数据:刻意遮掩不如大方公布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29日   01 版)

    虽然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但PM2.5监测数据却一直难现真容,各地环保部门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避而不谈PM2.5。而近日,南京市环保局首次召集媒体高调谈论“PM2.5”,并表态:南京最迟明年6月发布PM2.5数据。他们承认,2008年就开始监测PM2.5,而过去4年中南京的PM2.5年均浓度都超标,早晚空气质量最糟糕,现行监测指标还是10年前的。(12月28日《扬子晚报》)

    在不少地方把PM2.5当莫大家丑而避媒体惟恐不及之时,南京这种坦诚直面的态度值得赞赏,不仅给出了一个最快的时间表,还自曝“过去4年本地PM2.5年均浓度都超标”——刻意遮掩不如大方公布,南京自曝了PM2.5的问题,天并没有塌下来,官方形象和政府面子并未因这种曝丑而受损,反因坦诚而受尊重。这证明了一个道理,政府危机公关并无特别的技巧,实话实说和直面问题是最好的方式。

    PM2.5似乎成了官方的一大心理障碍,其实老百姓早已脱敏了;早已过了河,官方还当作无比敏感的数据,还假装在摸石头。不少地方虽然在舆论压力下给出了时间表,但5年后才公布的时间表让公众感觉好像是在拖延。环保部门和相关专家一直在强调,PM2.5监测一点儿也不复杂,我国已有成熟的监测技术,并早在部分城市开展了试点——既然技术不复杂,既然技术很成熟,也已经进行了试点,为何还需5年时间才在全国推广呢?环境治理,只争朝夕,5年时间,对官员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可对公众来说,却意味着在PM2.5监测上还需要等5年,还需要忍受5年的污染之害。

    我一直很奇怪,官方为何在PM2.5数据上这么讳莫如深,这种遮掩,很大程度上是自找麻烦。从常识角度审视,官方其实完全不必掩盖这种数据,而应该积极大方地公开。

    其一,这种遮掩对官方是一点儿好处都没有的,对他们的切身利益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其他问题上也许可以有特别渠道解决,而在空气质量上是无法做到的,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无论官民、贫富都必须呼吸同样的空气。在这个问题上,官民应当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所以,掩盖这种数据,营造一种空气达标的幻象,政府有关部门是欺人,更是自欺,是对自己肺的伤害。

    其二,也是更为关键的,公开了PM2.5数据,即使严重超标,也并不影响政府形象,因为PM2.5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而是一个关涉每个人责任的公共问题。政府无法承担所有责任,公众也无法置身事外地以受害者的姿态来看PM2.5的超标,每个人都有责任。公众不只是PM2.5的受害者,很多时候更是施害者。敦促官方公开PM2.5数据,并不是让政府承担责任,更是让大家意识到城市空气污染的严重,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公开PM2.5数据,恰恰是一次政府把问题摆出来,让公众意识到并参与到治理之中的机会,比如少开车,比如限行,比如推进节能减排。公开了PM2.5数据,这些公共政策都有了正当性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南京坦诚公开是很明智的,而那些仍然捂着的,实在是自找麻烦。为了一种虚幻的面子而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欺人,且自欺,害人,且自害。

    值得期待的是,一些地方的主政者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比如广东就表示,珠三角将率先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分享到:
国务院对甬温线动车事故作出处理
河北出台文件深化“面对面”活动
中央机关各部委党组
书记人手一份中青报
草根慈善 “昆明之美”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举行
广州推“红棉计划”揽才
PM2.5数据:刻意遮掩不如大方公布
2011公共焦虑:为了挣钱 不讲良心?
开发商伪造政府公文办证竟然“一路绿灯”
中国将迎来70%的人贷款买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