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导弹团的“豪华”人才方阵锻造记

孙耀铜 唐守伦 邵敏 邱柏星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30日   10 版)

    14次出色地完成总部、军区赋予的重大演习和装备试验任务,创造了防空兵史上的6项纪录,在技术革新、装备挖潜和战法训法研究领域取得100多项成果,19项科研革新成果分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很难想象,这样的成绩是一支组建才10余年的部队所取得的。

    在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导弹团深入采访,这个团92%的干部拥有本科学历,还有6名博士、74名硕士。导弹团列装的都是新装备,科技含量高。没有一支高学历的人才队伍做支撑,要取得以上那些成绩“是不可能的”,导弹团领导对笔者说。

    那么,作为一个团级单位,这样一个“豪华”的人才方阵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

    为人才苗子设计成才之路

    导弹团组建之初,该集团军组织实兵实装战备拉动检验考核,导弹三营进入阵地后,指挥车突发故障,作战指令下达不了,现场5名指挥员轮番上阵,忙乎了半天,也没找到原因,只好向技术保障组求援。维修人员闻讯赶到,只调试了几组按钮,战车就立马“起死回生”,但已错失战机,考核成绩为不合格。

    “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指挥员的技术水准要求越来越高。指挥干部不懂技术,平时会出洋相、闹笑话,战时会栽跟头、打败仗。”这件事让导弹团党委深受触动,在随后的人才培养中,他们坚持把指挥技能和专业技术捆在一起抓,要求指挥干部必须懂技术。每次组织专业培训,指挥干部必须全部参加,新补充的干部全部要放到战车操作手岗位担任雷达或计算机助工。每年干部调整,团里都拿出不少于30%的岗位,用于指技互换、交叉任职,有计划地选拔技术骨干担任营连主官,促进指挥军官指技合一、复合发展。

    导弹团现任装备处长陈立凯,是首批出国培训人员。该团为他量身定制了复合培养计划,先后安排他担任导弹发射站站长、营指挥室主任、作训股长,并让他接连参加军区新装备展演示、实弹射击等大项任务,使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指挥员。

    2003年,该团选派陈立凯出国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成归来后,又把他推上修理所所长岗位并兼任工程师,全面负责武器系统的技术维护和保障。经过指挥和技术岗位的交叉锻炼,陈立凯实现了素质复合、指技合一的精彩“起跳”,他牵头完成的《复杂电磁环境下某导弹武器系统作战与运用》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信息化程度高,为此,该团把培养“专家型”技术干部提到人才建设的急需位置。在该团有着“战车神医”美誉的工程师李文华,起初是一名指挥干部,对团里列装的新装备知之甚少,团里就专门安排出国培训人员与他结成对子,帮他补习外语、带教技术。李文华几年如一日地泡在修理工间,啃完80万字的战车技术资料,弄懂100多个模块组合、500多份电路图原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从一名指挥干部成长为战车维修专家、全能专家,李文华用了不到5年时间,打破了以往“培养一名全能专家至少要8年”的惯例。这些年,李文华多次在重大演练中顺利排除装备故障,成为该团专家室的首席专家。

    尊重人才要落到实处

    在导弹团采访,笔者体会到人才在这个团的地位有多高。

    该团营区的主干道被命名为“群英路”,路两旁的灯箱里镶嵌着对该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的大幅照片,同时,还附有个人的成才格言。晚上灯一亮,那里“特别突出”。

    在这个团,凡受到旅团和集团军通报表彰的人才典型,其事迹都要写进团史和营连史,并被编成文艺节目参加会演,谱成歌曲传唱。每年团里都要召开优秀人才表彰大会,将获表彰者的家属请上主席台来为丈夫颁奖,形成“一人成才、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每年获表彰的10名优秀人才可携带家属外出旅游,团领导会带领全团官兵列队,敲锣打鼓地欢送他们。

    该团还拿出50万元,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专门重奖完成重大任务出色、课题攻关成果显著、排除装备重大故障等贡献突出者。“让优秀人才名声响起来、实惠多起来、地位高起来”,在这个团,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

    导弹团专业技术干部多,过去团里要求这些专业技术干部每天与战士一样做到早上出操、站岗代班、公差勤务、熄灯就寝等,结果不少人因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影响了工作干劲儿。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该团党委感到,对专业技术干部既要按条令条例严格要求,又不能用管战士的办法来管理。

    于是,从2008年年底,该团在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了供专家工作和学习的场所,被官兵们称为专家室。专家室设有外文翻译室、资料备件室、专家办公室,团里为每名专家配备电脑、提供专项经费。专家室成员有课题研究任务时,可以不参加营连日常生活,双休日请假外出不受比例限制,家在驻地的周末可以回家。

    专家室的建立,把专家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到两年就取得革新成果6项,解决装备疑难棘手问题110多个。

    一个团级单位,每年还要召开学术年会,党委机关、基层营连、专家骨干、普通士兵,大家齐聚一堂,纵论战训法创新、装备效能挖潜、指挥信息系统运用、战时政治工作等,并汇编形成了8册1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其中绝大部分都得到推广运用。到如今,导弹团的学术年会已成功举办了8届。

    人才是在“放手让他干”中成长起来的

    一场实战演练即将打响,可战车雷达经常出现导弹发射后无法截获目标的现象。修理所工程师吴学亮主动请缨,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研究,疑点最终聚焦到战车雷达一个从未打开过的关键组合上。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组合,装备厂家的专家一再叮嘱,这个组合不能随意打开调试,否则容易引发短路造成雷达烧毁。

    要不要打开这个组合来检查呢?吴学亮想打开组合彻底检查一下,看能否找到战车雷达故障。但战友们得知他的想法后,都劝他悠着点。

    “装备交给你,责任我来担。”在该不该打开组合的节骨眼上,该团团长的一句话让吴学亮放下了思想包袱。他认真研究组合中的数百个部件,逐个进行分析排查,发现是雷达控制系统微动开关损坏,经过认真细致的检修调试,这个一直困扰大家的难题终于被攻克。

    这年秋天,葛世滨从国外攻读硕士学位归来。第一次参加团里组织的防空综合演习,他惊讶地发现,一些指挥员还在用有线电话、人工标图等传统指挥手段指挥。

    葛世滨按捺不住了,主动请缨到基层指挥站工作,集中精力攻克指挥信息融合难题。可指挥站站长只是个副连职岗位,而葛世滨已是副营职,把他放到这个岗位上合适吗?团领导有些犹豫。葛世滨主动找到团领导:“我追求的是‘干事’,不是‘当官’。”团领导打破常规,同意了他的请求。

    “官位”虽小,舞台很大。葛世滨几乎天天“猫”在狭窄的指挥车操作舱内,测试主战装备每个子系统,记下2200多条数据和450多条故障特点,千余张电路图上满是红色标记……

    半年后,营组织实装空地演练,指挥车传出的信号清晰同步地显示在数台战车屏幕中。

    来不及品尝成功的喜悦,葛世滨又瞄上了新的攻关课题。团警戒雷达无法对营指挥车进行越级空情保障,厂方专家连续7天攻关,毫无进展。他们断定:这是装备“先天”不足。

    接连几天,葛世滨彻夜难眠。他反复核对资料,突然,一丝灵感映入脑海:“是不是文件格式不对?”第二天,他果断调试数据传输设备,信息传输顺利实现。一个建团多年未解决的难题,再次被他一举攻破。

    抓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

    无论多么有力的措施,都不能让人“一夜成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级领导班子,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基础抓,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该团领导对笔者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团从2002年年初就创造性地推出学历升级、计算机过级、外语考级的“过三级”活动,要求本科以下学历的干部、大专以下学历的士官都要参加学历升级,干部人人必须通过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士官人人过一级,并鼓励干部参加外语等级考试,

    团里邀请专职老师,每周安排一个晚上对大家进行授课辅导。对取得大专、本科学历的,团里分别给予500元和1500元的补助;通过计算机和外语等级考试的,团里报销全部学习费用,个人购买计算机给予300元补贴。这些年来,该团“过三级”报考人数和通过率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近年来,该团还采取“1+2+3”的方式,建立师承关系,在主干专业常设8名专家,安排每人重点帮带两名技术骨干,每名技术骨干重点帮带3名苗子,形成覆盖全专业岗位的人才培养链。

    导弹一营技术室副主任张进,2002年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一毕业,就被分到营技术室当技术员,团里指定技术室主任郑天峰对他重点帮带。2006年,张进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骨干后,又安排专家李文华负责帮带他。现在张进熟练掌握了战车上装天线播导、波速控制、自动发射等14个系统的维修技能,被列入了战车维修专家后备行列。他感慨地说,没有两位师傅的帮带,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进步。张进把这种感激之情转化为传承帮带的责任,如今,经他帮带的3个苗子都成了团里的技术骨干。

    一个团级单位培养人才的资源终究有限,在实践中,该团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通过送学深造、跟产跟训和借力攻关等办法,走出了一条协作共育、开放培养的路子。

    拥有这样一支人才方阵,导弹团连续9年被集团军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团、军事训练一级团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网上史馆魅力十足 英模人物穿越育人
来自新兵连的日记(之二)
老传统在新实践中管用吗
导弹团的“豪华”人才方阵锻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