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全国高校纷纷响应,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真的要把创业课程作为人人都学的必修课吗?多少课时合适?不想创业的同学也非得学吗?
笔者结合这些年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大方向着眼,我非常同意在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因为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狭义的急功近利的“创业技能培训”,也包含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对真实的社会市场经济生活更深刻、更真切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适应市场经济的通识性能力素质教育,培养成熟公民的人才教育,对全体学生都大有裨益。因为创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的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素质等,也是做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的“可迁移能力”,也是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亟须的素质,对提升他们全面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笔者也发现,某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同时存在着“贪大求全”、“一窝蜂”的势头,其结果堪忧:一者,师资培训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合格的创业师资,面对全校动辄数以千计的学生,只能临时动员一些创业教育功底不深的老师勉强开课,教学效果不佳;二者,虽然大学生普遍对创业有兴趣,但真正有创业打算的人数毕竟非常有限,于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被动“混学分”的现象。在笔者走访过的一些创业课堂中,随处可见埋头做其他科目作业的,戴着耳机听英语的,悄悄发信息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宜简单划一,强制性开设30多课时的创业必修课,而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课程。
首先,面对全体学生可以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组成部分,从宏观上介绍创业的基本知识,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创业需要什么样的准备,乃至作为创业榜样的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8~12个课时基本能满足这方面的教学目的,也不至于挤占绝大多数不准备创业的同学本来就很紧张的培养计划课时安排。这样的话,现有的尚无太多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也比较能胜任。
同时,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开设内容比较深入的“创业选修课实验班”,学员要经过比较严格的筛选,招收具备一定创业潜质、自身又有较为明确的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估计占学生总数5%左右。学生按模拟公司团队的方式自愿结队分组,以利于开展实训性创业课程;师资配备也精选创业教育经验丰富、最好有过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与社会对接,聘任企业家做客座讲师。实验班应采取小班授课,根据每个小组的创业兴趣方向配备同行业企业家做课外导师;课程内容应比普及性的创业基础教育必修课更为深入、更为具体。这个层面的实验班的教学目标更倾向于培养未来真正创业的企业家,既要包含更全面的创业规律、企业经营的各个流程,同时要重视案例教学,从正反两方面的企业案例中引导学生认识创业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应对方法,特别是应该安排创业模拟实训,走出教室,深入社会和企业,有调研,有实践,把这部分内容纳入课程考核指标,从而真正达到创业教育的实效。
在最近一次由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创业研究机构做的调研中,受访者对于“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的评分是所有考察项中最低的:2.96分(满分10分)。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认为,这说明大学生感觉目前大学的授课内容对于创业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并不明显。但现实中也的确有不少高校建立了创业基金,并为学生创业提供了科技创业园,教学实践相辅相成,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课时安排上,笔者建议此选修课可以采取动态方式,比如第一学期可以安排16周共36个课时,结课后,仍然有意愿继续参与的同学可以在第二学期进行创业训练营性质的课外实习,仍然有老师指导,继续开展一些创业计划书设计大赛、模拟公司活动等各类创业实践。甚至下一学年,对有进一步深造的实验班优秀学员开设高级创业研修班,进行更为深广的经管类教学。
最后,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细化创业课程体系也就提上日程,即与各高校各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建设也应逐步展开。应该动员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把各学科相应的创业案例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并结合行业发展势态,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课程,这样势必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创业导师 lujunteacher@yahoo.com.cn)
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