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家之说

过好中华年

李汉秋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16日   02 版)

    中央号召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发展中华年俗文化和其他传统节庆文化,可以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周期离不开自然的节律,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360天,这也就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自然周期“年”。中华民族早谙这个周期,在这“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回顾总结往年,规划祈愿来年,年复一年的“过年”积累成年俗文化,其核心是年终岁首辞旧迎新的“年”。

    中华历史上 过“年”的传统大约总有三千年了。农历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是废不了也不应该废的,农历年的“年”地位也不应该废,积累数千年的年俗文化离开这个“年”字,就失去了根源,失去了核心。“年”是统领“节”的,失去这个“年”,中华年节体系也就群龙无首了。 

    自从屡被列强的大炮轰开大门后,中国轻贱自己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的潮流时起时伏,影响近现代大约近百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引进西洋历法,以阳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那时还算好,新旧二历并存。与双历制相适应的是两套节日系统,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系统。

    袁世凯篡权后,1914年的文件规定:“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由此,延续几千年的农历新年被降格为“春节”,“年”、“元旦”的名称被安在阳历1月1日头上。但是 “百姓皆不以为然”,仍然按农历过自己的年。

    1928年内政部呈文称:“一般社会,几不知历为何事”,决定“废除旧历,普用历”,“将一切旧历年节”活动,“按照历日期举行”,“例如旧历年元旦日应有之各样点缀品及正月间一切热闹娱乐举动,可移至历新年一月内举行。”而且派警察,强迫已歇业过年的商店开门营业,把一些年货强行捣毁,“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文载道《风土小记》)。即便如此,老百姓还是顽强地延续自己的民俗年。到1934年初,国民政府不得不停止强制废除农历年的做法,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1949年制定的年节放假办法,春节作为唯一的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到“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当局告示:春节不放假,以破除“过年”这种旧风俗、旧习惯。但在老百姓心中口中的“过年”、“拜年”、“年三十”、“大年初一”等等指的仍然是农历年。

    时至今日,废除农历的声音已难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就同时报了双历:阳历和农历。一般日历也都双历并印,既然承认双历制,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承认双“年”制,要恢复农历年“年”的地位。2010年,中宣部等7部门发布了《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明确春节的主题是“辞旧迎新”。正是因为过“年”所以才有“辞旧迎新”。每年外国元首大多数也是在此时祝贺华人过年,其用语翻译成中文也是中国年。

    鉴于上述种种,笔者建议:因势利导,通过一定的方式,正式确认双“年”制;在官方话语系统将传统的年正名为“中华年”、“农历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过渡,“春节”暂且并用不悖。

    (注:作者系中国节庆研究会会长)

分享到:
从历史回响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龙年的文化气息
中国人的期盼
过好中华年
给青年学人提供一部学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