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不想只做城市过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而我们有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日前召开的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李豫琦提交的一份“建议”,成为众多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
此前,这份“建议”所依托的“调研报告”,已引起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就此专门批示。
这份《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需要和文化权利调研报告》,凝聚了课题组3个多月的心血,召开座谈会8场,下发调查问卷1150份,走访新生代农民工80多人。
“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但在目前,政府、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还是主要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精神文化方面则关注较少。”此前的2010年,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团陕西省委就联合省人社厅展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专题调研,发现这一突出问题后,团省委在2011年再次成立调研组,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展开调研。
“提升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已是当务之急。”李豫琦表示。为引起关注,这份调研报告被以《要情送阅》的形式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
很快,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作出批示:今年要大力推进在城市出生的外城镇户籍人员,特别是青少年落户城市,团省委可就此作些调研,了解进城的困难、问题和生活来源及意愿。
今年的陕西省“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上,调研报告首次对外公布。
52页的调研报告“内容详尽、图文并茂,研究深入、细致”,被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称赞:“下了大功夫!”
“报告”显示,作为劳务输出大省,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390万人,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66%,成为陕西经济建设发展中一支庞大而特殊的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比老一代农民工更为强烈。”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就业观念、生活方式选择上差异较大。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乡土社会的痕迹有所改变,穿着打扮与城里孩子无异,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他们个体意识较强,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使他们眼界大开,需求层次也水涨船高,需求类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与父辈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在于他们不再只想赚钱就回老家,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然而,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制约,加上能为他们提供的文化设施少之又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层次总体较低。
“文化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李豫琦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能否从根本上完成市民化的转变,精神文化生活将起着最终的主导性作用。
“关键是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李豫琦建议,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逐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隔膜?李豫琦建议,城市社区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剧场演出,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并将年轻人喜欢的流动演出、流动电影等形式送到新生代农民工身边,改变农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闭性,促进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用工企业开展心理辅导、婚恋指导、文化培训等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服务。城市公益文化场馆要免费向农民工开放,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李豫琦还提出,西安应努力改变目前城市文化设施存在的不均衡性,“例如,西安市公益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南郊和市内繁华地带,而在农民工居住较多的东郊西郊,这一区域就难以找到适合他们需求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李豫琦的观点得到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认同。
咸阳市永寿县委书记齐海滨表示,更多的文化设施应面对农民工开放,企业也应该想想办法,解决农民工的文化设施难题。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国提议,可以利用工商联强大的网络组织,建设一套系统的文化落实体系。同时,在相关开发区制定考核评审办法,通过免税等方式,引导企业自主解决农民工的文化建设问题。
“通过‘面对面’活动,可以将团组织深入调研的成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中反映,借助他们的法定途径进行呼吁,推动青少年普遍性权益问题的解决。”李豫琦表示,陕西共青团将按照省长的批示,继续深入调研,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困难及意愿。
同时,团省委还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纳入工作安排。按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继续推进这一群体的组织建设、就业创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工作项目,帮助他们早日融入城市生活。
本报西安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