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6日晚,北京国家体育馆灯火辉煌,第13届残奥会开幕式如期上演。演员们伴着激扬的音乐,舒展着柔美的身姿,演绎着舞蹈《永不停跳的舞步》。在这些演员中,有5位来自山东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此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航院”)官兵正通过电视直播,追寻着这5个小天使的身影。
航院官兵为什么如此关注这5位聋哑孩子呢?原来,25年前,航院与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签订了一份为聋哑学生献爱心的协议。如今,25年过去,这个学院的学员毕业了一茬又一茬,但“爱心接力棒”却在一直传承并结出累累硕果:聋哑学校毕业生100%走上就业或自谋职业岗位,有50多人考上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航院和聋哑中心学校分别被民政部、总政治部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爱心助残先进单位”。
“我愿做你的眼睛,我愿做你的耳朵”
走进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我们仿佛一下子进入一个爱的无声世界。
“第一次来学校,我就被这种安静震撼了。”回忆起第一次走进学校的情形,航院学员田云鹏仍记忆犹新。“但更震撼我的是孩子们的那份认真与执著。”当时是夏天,田云鹏和另外几个学员负责给孩子们军训,当他们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赶到学校时,参加训练的孩子们早已顶着烈日,整齐地在操场列队等待了。老师说,孩子们是怕我们太辛苦,非要提前到场。
“当时,我们几个学员都流泪了。”田云鹏说。孩子们生活在黑暗或无声的世界里,或看不见、或听不着,但我们能够感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有声的、多彩的。“我愿做你的眼睛,我愿做你的耳朵,让你们在关爱和快乐中健康成长。”大家的内心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而这也是航院所有参加爱心接力活动学员的共同心声。
为了更好地和孩子们交流,学员们主动找到聋哑学校的教师学习手语。除了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康复心理辅导外,学员们还为孩子们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五一”到郊外踏青,“六一”送去礼物,“八一”到部队参观,国庆组织联欢……
“期待着、盼望着,校门开了,海军叔叔的身影又映入了我的眼帘。”翻开九(一)班学生孙铭苑的日记,笔者不觉心头一动。“叔叔们每一次出现,都带着真诚、信任;和叔叔们在一起,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我要‘收藏’每一次的快乐时光,让它们成为我心中的明灯,在将来的人生路上,就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人生的挫折与挑战。”
采访中,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副校长李岩对笔者说:“正是这些军校大学生的到来,给了孩子们广泛接触正常人的机会,帮助他们打开了封闭的心灵,使自信与阳光又回到孩子们脸上。”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自信、最震撼的表演”
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共有24个班,年龄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从2004年开始,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决定,在已为聋哑学校每个班安排两名固定辅导员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员自发与残疾孩子结成“一帮一”助学对子,给聋哑孩子们更多更细致的关爱。
采访中,聋哑中心学校的师生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了航院学员董振明与盲孩子“水晶乐队”的成长故事。
那是在两校的一次联欢演出中,有音乐特长的董振明发现一些盲生特别喜欢音乐。于是便尝试着教盲生们学习音乐。他的热情和提议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一个盲生乐队因此组建起来。
然而,训练过程却充满艰辛。一开始有25人报名参加,但很快就只剩下4人。“每天左手按钢丝两个多小时,钻心地疼。”当时13岁的邵文清楚地记得那段难熬的日子。董振明手把手地让这群盲孩子触摸琴弦,一个动作往往要学上3个小时。从刚开始的只能“弹棉花”到终于能弹出一个和弦,“水晶乐队”的每一个音符、每一首连贯的曲目,都浸透了董振明和孩子们的心血和汗水。2005年,当“水晶乐队”第一次登上舞台并顺利完成演出时,学员们不由自主地相拥而泣。
如今,训练有素、富有特色的“水晶乐队”在烟台当地已小有名气,频频亮相各种演出,还参与了山东省电视台《综艺满天星》的比赛。
在航院学员们的帮助下,聋哑学校各年级都相继成立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兴趣小组,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叔叔们打拳的样子好酷,我们能学么?”在学员纪文强的记忆中,孩子们那纯净的目光里那份无限生机,让他感动。当时,纪文强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然而,要让这些孩子一起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纪文强和同学们来到了孩子们中间,一对一、排对排,俯下身去,轻轻扶起他们的腿,一点点地帮他们纠正手势,调整抬腿。
在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建校120周年庆典上,聋哑学校孩子们声势浩大的队列会操和军体拳表演,让所有参加活动的中外人士感动不已。香港“太平绅士”鲍瑞美女士情不自禁伸出大拇指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自信、最震撼心灵的表演!”
“孩子们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爱是可以传递的”
“奉献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幸福的过程。冬天里,当我来到教室,我的弟弟妹妹们总是七手八脚地围着我,帮我拍去肩上的积雪,用他们热乎乎的手为我温暖冻得冰冷的脸……孩子们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爱是可以传递的。”这是航院一位名叫向方强的毕业学员给聋哑学校写来的信,一幅温暖的人间真情图跃然字里行间。
航院学员王佩至今忘不了那次荡涤心灵的经历。有一年元旦,他像往常一样到聋哑学校中三班参加元旦迎新春茶话会。结束后,便与孩子们一起包饺子。然而,由于面皮擀得力不对,加之手法欠佳,包出来的饺子不是露馅,就是散皮。围在他身边的孩子们乐不可支,争先恐后要当他的“老师”。时间过得真快,饺子准备下锅时,王佩发现归队的时间就要到了。此时,孩子们盛情挽留他哪怕晚走一分钟,尝一个新出锅的饺子再走,但王佩最终还是没有吃饺子,便心急火燎地赶回了学校。
约摸半个小时后,学院传达室打电话告知:有几名聋哑学校学生在门口找王佩。“难道有什么急事?”王佩急匆匆赶到门口,只见两个聋哑学校的孩子一人手里端着一个饭盒,里面盛着一些冒热气的饺子。
“记忆中,海军叔叔无数次给我们帮助,你们总是用军人特有的坚毅、乐观与开朗感染着我们。校园因你们的到来而充满阳光。从你们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什么是爱……请相信我们,我们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用我们的微笑和双手,把这个世界变成爱的海洋!”当聋哑学校刘丹同学的文章挂到航院校园网时,立即引来了众多跟帖。
在一茬茬航院学员的关怀帮助下,聋哑学校的孩子们自我认知感越来越强,个人素质全面发展。毕业生100%走上就业或自谋职业岗位,60%与健全人组建起幸福家庭。而聋哑学校的学生们的坚强与毅力,也让航院学员的思想和心灵得到一次次的洗礼和升华,同情心、爱心和耐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与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