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

90.8%的人家给小孩压岁钱;文化专家指出压岁钱本意不在钱,而是长辈对晚辈的现世祝福

本报记者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31日   07 版)

    1月22日,新春民俗艺术灯在上海豫园城隍庙举办,中外游客纷纷来这里感受过中国年的年俗。杨毅摄

    “过年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万建中说,大家之所以这么看重过年,就是因为这是除旧迎新的时候。把旧的除掉,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迎接新年到来。不管什么人,总是认为新的一年比旧的一年要好,总会对未来的一年充满期待,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普遍拥有的积极的生存智慧。 

    过年了,哪些传统年俗必不可少?年俗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品格?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题为“中国人最爱哪些年俗”的调查显示(7012人参加),87.5%的人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64.3%的人今年“回家过年”,18.3%的人“就在家乡工作”,也有15.7%的人表示“今年不回家”。受访者中,70后占36.0%,80后占25.0%。

    “过年”是什么

    在老百姓眼中,“过年”是什么? 

    “过年就是图个热闹。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快乐和成就,相互支持和鼓励,期待来年更好。”天津市市民张凯说。

    “过年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与亲人相聚可以诉说心里的牵挂,工作中的郁结也可以一吐为快,得到消解。”湖南省桃江市的苏朝霞说。

    “过年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和传承,长辈会教育子孙尊重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辽宁省大连市的刘志友说。

    “团圆、亲情是过年的主题。守在父母身边,或有儿女陪着,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才叫过年!”山西省运城市的李卫国说。

    在80后白领陈慧眼里,过年就是“磕头”。他的老家在河南商丘吕庄村,每年过年,他都数不清自己总共磕了多少个头。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一家人的“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老人说起得早是福气,新媳妇更不能睡懒觉,不然会被说成是懒媳妇。

    简单洗漱后,就要磕头。先给天地牌位磕,然后给历代宗亲牌位磕,再给家里的长辈磕。先高辈后低辈,先长后次,先男后女,先喊称呼再磕头。谁磕得响,就表示谁心诚。

    磕完头,一家人开始吃“扁食”(即水饺)。水饺中,有一个包有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在新的一年中运气好。

    吃过水饺,就是出门磕头拜年了。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中未婚男女压岁钱。娶了媳妇的男子在给本家长辈磕头时要端水饺。磕了头,长辈留了水饺,再回赠晚辈一些花生之类的吃食。

    磕完本家的长辈,再去同族的长辈家磕头,最后是给街坊邻居中的长辈磕头。磕完头,男子要到家庙或宗祠中拜祖宗、拜家族,也叫“上陵”。

    尽管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每年回家,陈慧还得不折不扣地执行一系列“冗长繁琐”的过年仪式。“一年年过下来,从最初的不耐烦,到现在的心存敬畏。我也逐渐领悟到,各种礼仪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生存方式,这是咱们的根脉。”

    调查显示,78.6%的人认为“过年”是“亲人团聚的机会”;61.0%的人认为是“热热闹闹的气氛”;54.1%的人认为“过年”是“尊祖敬宗,向长辈表达敬意和孝心”;52.1%的人认为“过年”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52.0%的人表示“过年”能加强家庭或家族的凝聚力。

    年俗体现出的民族品质:重视家庭、期盼团圆、尊重传统

    在受访者眼里,哪些是年俗中重要的内容?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全家团聚”(88.0%);第二是“吃年夜饭”(74.0%);第三是“贴春联、年画等”(65.0%)。

    接下来依次是:放鞭炮(61.9%)、拜年(59.1%)、张灯结彩(50.2%)、吃饺子(44.9%)、祭祖(44.0%)、守岁(43.9%)、发压岁钱(42.5%)、扫尘(37.8%)、看春晚(31.5%)、吃元宵(30.8%)、发祝福短信(27.7%)、祭灶(26.8%)、逛庙会(26.3%)等。

    桂林灵川中学教师徐建国感觉,在乡下老家,很多过去的传统年俗、庆贺新春的集体活动都没有了,“我特别怀念以前村里年轻人轮流帮家家户户打糍粑的那种热闹劲儿,很温暖!”

    他说,中国人把年看得重,不光是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因为这是全家团圆、亲朋好友相互联络的好机会,体现了尊老敬老、团结友爱的传统,这些过年的习俗应该一直传承下去。

    张凯认为,各民族的节日都是本民族文化世世代代积淀而成的,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兴旺发达的体现。节日越盛大,越能体现一个民族历史兴盛。像欧美的圣诞节、伊斯兰的古尔邦节都是如此,我们的春节更应该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万建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年习俗在整体上基本保留下来了,比如拜年、贴门神、吃年夜饭、放鞭炮等。这是因为,民众祖祖辈辈都有这个需求。尽管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在基本层面上还是传统的。春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千辛万苦也要回家,“每个个体都有着对传统和‘家’的眷恋,这是很难割舍的。不管人们觉得年味儿再怎么淡,春节始终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万建中做过一个调查,把西方节日和中国节日放在一起,让年轻人选最重视的节日。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国的节日:第一位的是春节,之后是元宵、端午、中秋、清明。

    万建中说,中国传统的优良品德都在过年中体现了出来。一些晚辈当了大官,平时,长辈很多事情还得去求助晚辈。但在过年期间,不管地位多高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

    年俗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品质?调查中,83.8%的人认为是“重视家庭”,78.6%的人表示是“期盼团圆”,71.3%的人认为是“尊重传统”,63.0%的人表示是“敬老”,46.5%的人认为是“勤劳”,44.5%的人表示是“乐观”,40.2%的人表示是“重视子孙”。

    调查中,21.6%的人认为“过年”是进行子孙教育的时机。90.8%的人表示自己家还在给小孩发压岁钱。

    “压岁钱的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1月15日举行的中华年(春节)研讨会上,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说,现在流行的送压岁钱的做法,容易导致只重钱数,不重情分,我们可以提倡改送“压岁礼”——送给孩子最需要、最希冀的礼品。这就要求大人关心孩子的需要,像杨白劳送喜儿红头绳,礼轻爱心重,孩子可由此感受亲情和过年的喜庆意义。

    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主任、北京东城区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李素菊看来,压岁钱本意不在于钱的多少,而是长辈对晚辈的现世祝福。要让孩子们了解到压岁钱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感恩父母、长辈。孩子要做到会问候、知礼仪、懂感恩。比如,腊月二十三通常是打扫卫生的日子,孩子就应该回家帮家人打扫卫生。“我们常说要恢复过年的神圣感,对父母的感恩就可以体现出这种神圣感。”

    61%的人表示中国人的人气都在“过年”中体现出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调查中,65.2%的人表示会在过年时给新的一年制定计划。

    在北京工作的安徽籍青年小何,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回家一趟开销太大了,想混出个‘人样儿’再回家。我现在就是人们说的‘蚁族’吧,在现实的社会中摸爬滚打。一直在迷茫,一直在痛苦,一直在奋斗。”

    他最近把QQ空间的背景音乐换成了《恭喜发财》。“小时候一到过年满大街都在放这首歌,听着这么喜庆的歌,觉得自己就在过年了。”腊月二十八上午,他上街买了副对联和窗花,贴在租来的房子里,“祈盼新的一年顺心如意,希望家人放心、开心,希望我和她能有幸福的未来。”下午,他洗了个澡,去理发店做了个新发型。看到自己崭新的形象,他觉得浑身充满了朝气。“让自己有点精神气儿,奋斗起来也更有劲儿。有再多痛苦和迷茫,也是过去的事了。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会好好规划,不会虚度。”

    “过年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万建中说,大家之所以这么看重过年,就是因为这是除旧迎新的时候。把旧的除掉,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迎接新年到来。不管什么人,总是认为新的一年比旧的一年要好,总会对未来的一年充满期待,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普遍拥有的积极的生存智慧。 

    调查中,61.0%的人表示中国人的人气和精神气都在“过年”中体现出来了。

    李汉秋说,年终岁首是辞旧迎新、“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也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希望之时。连绵几千年的中国年俗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祈愿是很丰富的。择要而言,一方面是丰衣足食。这在习俗上表现为穿新衣、备年货,吃年夜饭要有鱼,正月初一要吃年糕,祈望年年富裕有余,一年更比一年高。另一方面是团圆平安、和谐吉祥。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拜年氛围中尊老爱幼,互致祝贺;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灯笼、放鞭炮、逛庙会,充盈着求吉迎祥、普天同乐、天人和谐的气氛。“年俗文化心理的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分别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万建中认为,过年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政府、学者、社会精英,在这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尽量营造过年的气氛,为老百姓过年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让春运返乡的人在路途中更舒适一些。媒体要营造更浓郁的过年气氛,政府可以敦促商业系统准备更丰富的年货,还应该推动更多传统习俗活动的开展。 

    李素菊在国外过了4个春节。她感到,过年对海外华人的号召力非常强,即使是不太熟悉的人,都要聚在一起过年。很多外国人也在通过这个节日了解中国。过年是宣传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别好的形式。

    最近几年,李素菊每年都会组织社工在社区宣传节日文化,足迹遍布北京东城、西城、朝阳各大社区。他们会在社区宣讲春节文化的历史、渊源,还会组织一些互动游戏。很多人参加完活动都感叹,传统文化原来还有这么多内容。 

    参加这些活动的,很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的记性通常特别好,社工宣讲完提出问题,孩子们总能很快回答出来。他们还做了一棵祈福树,让大家写下对新的一年的愿望祝福。李素菊发现,孩子们写下的期待,不仅仅是祝福自己,更多的是为父母、亲人、朋友、国家而祝福。他们的真诚愿望,体现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是让她非常感动,并感觉到未来充满了希望。

    调查中,43.4%的人说,“过年”是“新的开始,新的计划”;41.5%的人表示“过年”是“对未来的祝福和憧憬”。

本报记者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1月31日 07 版

逆势飞扬 杭州大创发展指数2011上半年跃升142点
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
76.7%的人认为当前虚假医疗广告非常多
“在罗马尼亚留学让我爱上读书”
智能录音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