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同车”诚为美事,去年我们一干人从漠河到黑河,中巴车在大兴安岭的林间公路上奔行14个小时,我与雪梅座位相邻,谈话却不多,更未言及情感婚姻。因此,得到她送我情感专栏文集《婚姻经济学——逃不掉的幸福税》,爱琢磨别人思想观点的我,这把年纪了虽无多少情感困惑,却很乐意听听这位“70后”的“白骨精”,是怎么看待爱情婚姻家庭这些人类永恒母题的。
我自认不是一个假道学,相信《礼记》上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夫子说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但是,对于“70后”们追捧木子美们我难以接受。
而且,我以为情感是很微妙的东西,就像爱与不爱往往身不由己;人心叵测,与名门才女杨绛恩爱一生的钱钟书将婚姻比作“围城”,而一些撰文秀夫妇恩爱的名作家却停妻再娶;恋爱婚姻要谈共识谈何容易。
有诸如此类的成见和“代沟”垫底,我原是带着挑刺的眼光来读这本《婚姻经济学》的,然而通篇读下来,我“失望”了——没有找到我辩驳的靶子;即便偶有某处地方我不大信服,也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这个世界最难以捉摸的事儿,恐怕就是情感吧,它没有所谓是非对错,她并不想给谁写婚恋指南,只是想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态度,信不信由你了。
老实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谈婚恋家庭,并不新鲜。众所周知,恩格斯就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听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讲婚姻家庭,自古以来都与生儿育女的成本和收益特别是提供养老保障有关,换言之都与经济活动的运作方式有关。雪梅这本书,特点在于:
第一,当然是更接近当下。书中所举的事例不仅有中外经典人事,更有近年的中国世态和热点话题,比如开篇第一句“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肯定不会买一辆二手车”,由此引伸到恋爱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你误会了吧,不是传统的贞操观念支配下的鄙视再婚者),只有在私家车已普及的今日中国,“二手车”才会是信手拈来的喻体。
第二,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作者虽然运用了经济学原理,采纳了“沉没成本”之类的经济学术语,但是毫不艰涩,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多数篇章她都用精心构撰的小故事夹叙夹议地表达观点。我不想说,这是因为作者有女性禀赋而笔触细腻。我们知道,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作者都是男性,那笔触何等体察入微而曲尽其妙。关键在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而又有文学天分。
第三,更重要的是,虽然写专栏时可能是凭一时的灵感,由某个新闻热点或某个故事触发,现在成书却俨然是早有总体构思,谋篇布局论及婚姻的全过程全方位。你看:第一章是相亲(经济适用男、机会成本、般配姻缘等主题词);接下来的一章是婚姻(爱情的路径依赖等);第三章“情人是奢侈品”,显然是婚姻有了裂痕而产生非分之想后的划算;第四章,权衡得失知足常乐吧,“(维系婚姻的付出是)逃不掉的幸福税”;第五章,讲3G时代的“情感操控”,爱慕嫉妒恨冲进城或逃出城,两性战争和心理游戏的种种情境很现代很好玩嘛;最后一章,当然是不得已时,如何辞旧迎新的问题,“谁想被旧爱一辈子打扰”?
读完全书回味,始觉“逃不掉的幸福税”是对于婚姻的绝妙好辞。全书的主打部分应该是“为什么婚姻是垄断的”和“逃不掉的幸福税”两章。在社会进步到人生终于拥有自由选择权利的同时,婚姻与家庭的存在价值却受到了严峻挑战。作者显然是支持婚姻、重视家庭价值的,所以她的“婚姻经济学”将“婚姻”与“幸福”匹配在一起。但是,“幸福”不可能是免费供给,是要付“幸福税”的。
我们缴税,是为了政府给我们提供服务、提高我们的福利,首要的当然是安全和秩序。这就对了,虽然婚姻制度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自愿结婚的男女说到底也是为了自身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婚姻之所以要排他,不就是为了我们的安全和秩序吗?作者对婚姻中的责权利或者说成本与收益,进行了生动而理性的分析,使我重新解读了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不是说幸福的家庭都有车有房有孝顺儿女,而是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互相包容、互相妥协的;不幸的家庭则是有人想逃“幸福税”,不愿付出克己和宽恕,或一方太过强势,让另一方积怨在心,或针尖麦芒互不相让,用作者的话说,也有些是因为爱情硬盘的“支持系统”欠佳,或“情感操控”失准。
前些天读到民政部下属一协会与百合网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人婚恋状态调查报告》,说害怕失去自由、害怕承担家庭责任、担心婚后没房和离婚率高是“恐婚”的“四大杀手”。我相信这些青年男女读过这本“婚姻经济学”,一定会有不少人心回意转。
长话短说吧:从浅表层说,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清晰的(比如钻戒的实质意义,私房钱的英语出典)和有趣的(比如运用博弈论分析婚姻中攀比心理的“别人的信封总是更诱人”),以及一些可以成为名言警句的婚恋感悟(比如“爱无法不证自明”,“好男人是好女人调教出来的”等等);从深层的情感经验和人生态度而言,读雪梅的书,我几次反省自己处理夫妻关系的任性和不当——“逃不掉的幸福税”教给我们的,并非如何调适婚恋关系的小窍门,而是男女平权时代的为夫为妇之道呢。
鄢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