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前往罗马尼亚留学的原因,布加勒斯特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谭均坦言是受父亲的影响。“当父亲说起《多瑙河之波》、《爆炸》等罗马尼亚电影时,总是眉飞色舞。”谭均2004年在国内高考落榜后,决定去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留学。
中国青年报:当你说想去罗马尼亚留学时,你父亲是什么态度?
谭均:他先是一愣,然后兴奋地给我讲罗马尼亚的历史。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罗马尼亚比较陌生,却不知几十年前有段时间,不仅东西方在“冷战”,中苏关系也紧张,那时罗马尼亚曾是我们的“兄弟”。它的最高领导人曾多次访华。罗马尼亚的经济增速居欧盟前列,综合实力在中东欧国家中也是中上水平,被欧洲人称为“虎”。父亲觉得我在那样一个低调、传统的国家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青年报:你现在收获了什么?
谭均:我感觉罗马尼亚年轻人个个都像文艺青年,自己也深受感染。很多欧洲国家的留学生业余时间都喜欢泡酒吧,而罗马尼亚大学生更愿意静静地坐在图书馆或者校园幽静的角落读书。虽然绝大多数罗马尼亚同学都学理工科,但他们非常喜欢读文学类书籍。
刚上大学时,我发现好几个当地同学一下课就不见踪影。后来他们带我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问我是否愿意加入“研习会”。那地方不大,只有五六张桌子,但三面墙都摆着书架,上面有各种图书。他们的“研习会”,就是中午在那里看书,然后讨论读后感。
我原本不太喜欢读书,但自从加入“研习会”后便一发不可收。从读本科到现在快5年了,每天吃完午饭我就立马赶到那里。
中国青年报:你们都探讨什么内容?
谭均:我们激烈地讨论过罗马尼亚19世纪著名诗人米哈伊·埃米内斯库的作品《金星》。书中将太空中的金星人格化,说他爱上了人间的公主,为了爱情成为凡人,后来公主受到诱惑投入他人怀抱,金星大失所望重返太空,最后感叹:“你们生活在狭隘的人世上,任凭命运摆布,而我在我的世界里,感到永生不灭。”
有人感觉自己的处境很像金星,觉得不被人理解,有些孤独、苦闷;有人说,自己不会做金星那样的人,会按照自己的原则和兴趣继续生活;有人说,当前罗马尼亚的处境有点儿像书中的金星,在世界潮流中显得有些落寞。不过,他认为罗马尼亚应该坚守自己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不久前,一名同学还带了一台投影仪来“研习会”,放映了该国导演尼古莱耶斯库的作品《达契亚人》。这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表达了罗马尼亚人不畏强敌、追求自由的豪迈气概。虽然很多同学看过这部电影,但影片中的一些情景依然令他们欢呼和流泪,影片放映结束后,我们还一起唱起罗马尼亚国歌《醒来吧,罗马尼亚人》。一名同学对我说,这部电影的导演如今80多岁了,还在拍电影,他还是国会参议员。
中国青年报:我知道你游历了罗马尼亚很多地方,你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怎么样?
谭均:二战后,遭到严重破坏的布加勒斯特进行了重建,现在比较繁华,但建筑式样单一,其他城市和镇村显得相对落后。罗马尼亚的公共运输不发达,镇与镇间搭便车的人很多,在路上经常能看到有人竖起大拇指,司机通常都会停下来载人。我也坐过当地的火车,晚点是常事,票价比较贵,不过我没听到有人抱怨。不少罗马尼亚人会抱怨教育问题,他们觉得国家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到2%,太少了。
很多同学告诉我,到境外购物已经成为罗马尼亚中产阶级的一种时尚。我看到有报道说,罗马尼亚人最愿意去购物旅游的10个国家中就有中国。很多购物旅行的人还会多带一些东西回国,然后卖出去,非常抢手。
不过,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较简单,主要消费就是买食物、交水电费等。首都普通百姓的月收入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左右,但当地物价比北京、上海还要高一些。我接触过的很多当地人,都说他们怀念过去的日子。
本报记者 肖舒楠